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根本導向,也是每一個學科應自覺扛起的使命任務✴️。當前,以第四輪學科評估成績為鑒,各學科正積極備戰、蓄勢待發,力爭在第五輪學科評估的“大考”中實現新的突破,進而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計民生中作出更大貢獻。
謀求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使命擔當
研發“國之重器”⏳,奮力擔起製造強國使命👨🏻🦰;攻克關鍵技術❕,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科建設從來都不是閉門造車,各學科都自覺投身於為國家謀發展、為人民謀幸福的宏大事業中🧔🏼♂️。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要加強藥物、醫療裝備研發和臨床救治相結合,推進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鏈條有機銜接😂。人民健康不僅關系百姓福祉🧑🌾,更是在國家戰略中處於優先發展地位🐧。為此學校各相關學科聞令而動🧑🔧、向疫而行,積極投身科技戰“疫”📠。光學工程學科莊松林院士團隊臨危受命,牽頭承擔了中國工程院疫情專項項目🤵🏿🤵♀️,成功研發出“新冠病毒及烈性病原致病病毒全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了從樣本輸入到檢測結果輸出的自動化核酸檢測,極大降低了醫護人員被檢測樣本感染的風險🧑🏻🌾。新冠肺炎疫苗研製成功之後的下一道難題就是冷鏈🗃。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張華領銜的製冷低溫創新技術與裝備戰略創新團隊針對低溫生物樣品庫,突破多項卡脖子難題,實現了不同規格疫苗儲運的全鏈條管理。
莊松林團隊與企業合作研製抗體抗原免疫熒光多通道便攜式檢測儀器
2020年也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之年。各學科團隊堅持學以致用,不僅把科技成果寫進論文裏,更是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管驍教授團隊開展的“燕麥全產業鏈發展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項目,近三年來為內蒙古、河北🧝♂️、甘肅等經濟落後的燕麥主產區累計實現新增產值10億余元、新增利潤3億余元,更是直接促成了內蒙古武川縣這一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
管驍團隊與企業聯合研發的燕麥米生產線
深耕科研、雕琢世界的“能工巧匠”
無論是內涵建設還是社會服務,學科的建設發展都離不開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在高峰高原學科以及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的持續發力下,各學科聚焦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光學工程學科起源於1960年建立的“光學儀器”專業,是我國最早從事光學工程研究及人才培養的學科之一。目前該學科已經建立起了一支由中國工程院莊松林院士、顧敏院士領銜🪕,包含8名國家級領軍人才、25名省部級人才的優秀師資隊伍。四年來學科團隊共發表SCI收錄論文500余篇🫘,近兩年在頂級期刊以第一單位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論文達10余篇。目前學科團隊在太赫茲基礎理論研究、太赫茲元器件研究以及太赫茲應用研究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處於與國際前沿“並跑”狀態。
莊松林院士💇🏿♂️🙏🏿、顧敏院士團隊的系列研究成果入圍美國光學學會評選的全球30項2020年度光學重大進展
系統科學學科高巖、趙靖等關於超大城市智能電力系統需求響應研究以及有關特大型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統優化設計與管控研究🪯,破解了特大型城市管理難題、推動了智慧城市建設;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陶紅教授團隊研發了適用於不同河湖底泥的固化穩定方法及固化劑材料,實現了疏浚底泥資源化的目標以及河道景觀優化和生態環境恢復的功能……他們正用心🖖🏿、用情、用力雕琢著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麗世界。
培育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時代新人
面對兩個大局👳🏿,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著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各學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努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緊密對接行業發展需求🚵,不斷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是上理工的辦學定位使然,也是各學科奉為第一要務的育人之責🤱。以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例🔹🍏,立足國家能源動力發展戰略🤾🏻♂️,該學科自六十年代起就為“三大動力”輸送了大量技術骨幹🥹,成為我國能源動力類專業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為新中國動力裝備領域的發展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勞。時至今日,在職業選擇日益多元化的當下,仍有超八成畢業生服務於發電行業、商用大型飛機、汽車船舶、新能源技術等國家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動力”的學生何以始終初心不改?究其原因,學科秉持的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在厚植學生奉獻產業技術進步的家國情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哈爾濱汽輪機廠舊照。“哈汽”所屬哈電集團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發展輝煌與上理“動力人”密不可分
同樣的,機械工程學科確立了“厚植家國情懷、勇擔製造強國使命”的人才培養目標,並從“政治認同、學業達成、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四個維度👩🏽🎤🤦♂️,推進三全育人⛳️,引導學生智造強國🙋🏻♂️、成才報國。光學工程學科則充分發揮科研育人功能,通過院士為新生開設“工程導論”課程👨🏿⚖️🧑🏽🍳、講授“做‘最強光’”示範黨課,製作播出《追光人生》學風傳承記錄片等👨🏿🦲,把愛黨愛國的“最美科研誓言”根植到每位學生的心中9️⃣。
機械工程學院召開課程思政小組工作會議
文:張新妍🏞、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