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SCI、SSCI檢索收錄科技論文(篇)👨🏼🔬,由2016年的465篇遞增到2019年的831篇,年均增長20%✍️;2020年上半年Nature、Science系列子刊發表文章18篇;年均轉化21項科技成果;年均授權318項發明專利……
高水平論文發表☹️🏤、高質量項目獲批、高價值成果轉化等等🧚🏻♀️,都是科學研究工作“棋盤”裏的重要落子,這些量質齊增的數據,是人才隊伍建設的優秀“成績單”💦,同時也是學校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大擔當交出的科技創新“新答卷”。
推進醫工交叉創新體系建設 打造科學研究特色高地
通過材料創新打造的“升級版”手術高頻電刀、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材料和工藝升級手術縫合針、混合現實手術導航系統為醫生提供虛實疊加的精確血管位置⏺、借助光學力量打造裸眼3D臨床手術顯示器……近年來🏨,學校在醫療裝備方面聚焦優勢特色、敢於創新👨🏫,大力推進與醫學院、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的全面合作🦸🏻♂️,通過構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轉移三個載體,共同支撐形成醫工交叉創新體系,產出了諸多滿足“實”需求的“真”成果。
早年✖️🤵🏼♂️,莊松林院士和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院士聯手推動成立了“智慧醫療聯合實驗室”🫙。2019年,上理工啟動了與上海九院🤸🏻♀️🫶🏽、仁濟🧑🏼🔧、新華等各大醫院的合作♻️。在此基礎上,由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直接推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全面開啟了與上理工的合作共建,雙方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2020年👩🦽➡️👭🏻,上理工📜、交醫、微系統所和新微集團四方共建“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平臺”。由此,構成了醫工交叉創新體系⚧,讓醫工交叉合作有了真正的“落腳點”💁♀️。依托這一創新體系,源於臨床需求的創新創意🤸🏿♀️、工科多學科的技術支持、醫工交叉復合型的青年研究生👨🏭、政府導向政策和扶持資金、民間風險投資🛤、創業服務管理等創新要素,得到了有效集聚。
其實,醫工交叉只是學科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理工與中國商飛、華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在科研工作🪮、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組織架構等領域不斷探索合作新思路的同時🦐,“碰撞”出新的學術增長點,助推多學科交叉攻關並形成階段性成果。
“跨界”攜手成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
學校牽頭成立“一帶一路”醫療器械創新與應用聯盟
陳國強院士來校推進醫工交叉合作
打造科研“特種部隊” 為科技創新註入源頭活水
在“十三五”學校發展戰略中,人才強校戰略位列五大戰略之首🙋🏿,學校在引才、育才⚂、用才上做足了功課,通過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為學校科研攻關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進而助推學校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
學校借助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東風💃🏼,圍繞光學工程👱🏿、系統科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5大學科方向獲批18支高水平大學建設創新團隊💇🏼♀️,通過築巢引鳳📱,引進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高端人才🫐,同時加強對校內優秀人才的全方位培養,能夠迅速組織“領軍人才+青年精英”的力量,形成資源共享、人員流動的良好氛圍,在承接大型研究項目、建立基於學科交叉的前沿學科研究平臺等方面成效顯著。
近年來學校頒布一系列扶持文件,開辟人才發展“特區”📁,激發人才科研活力和工作熱情🧖♂️。例如“思學計劃”與“誌遠計劃”為青年教師搭建好平臺、提供舞臺🫀👰🏻♀️;在太赫茲技術創新研究院🧑🏻🦳、國際聯合實驗室等領域開辟“人才特區”,有效推動了太赫茲技術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工作、協同創新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天美平台跨學科交叉預研專項項目管理辦法》僅頒布2個月就已經支持了100余項預研專項項目……這些完善的政策激勵人才、有力的舉措培育人才,更大程度地激發人才的科研活力和工作熱情🥴。
光學團隊研發世界上首個超寬帶光學全息技術在《自然-光子學》以長文形式刊載
超精密光學製造課題組在《Lab on a Chip》上發表封面論文
科學與生物醫學材料團隊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發表封面論文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彰顯科研工作價值擔當
在推進科研工作的進程中,上理工師生還註重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培育原始創新,讓高水平科研成果頻頻湧現,打響“上理智造”品牌。
醫食學院管驍教授在研究中發現燕麥的隱藏價值,利用科技助力內蒙古武川縣脫貧摘帽🕵🏼♂️,該項目入選教育部第三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之時🤲🏻🚵🏽,針對新冠病毒多通道快速檢測的緊迫需求,上理工光學團隊研發出了恒溫熒光檢測試劑盒及通用恒溫熒光檢測儀等關鍵部件及儀器🕗,助力新冠肺炎病毒的快速檢測🧭;材料學院團隊研製出高性能銅合金接觸線,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與封鎖🫸🏽,每年為高速鐵路運行節省電費至少10億元……這些故事背後彰顯的是上理科研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價值擔當。
除了鼓勵科研項目上發力🕳,學校還引導科研人員紮根長三角地區,用才智和汗水促進與當地的人才共通、技術共融以及產業的協同創新發展。近年來🕟,學校技術轉移中心重點推進與長三角地方政府、企業的各項技術合作交流,在長三角地區建有21個“技術轉移工作站”,每年成功實現企業科技服務50余次,達成校企科研合作項目80余項🌷,累計科研經費近千萬。2019年上理工聯合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江蘇大學👩🏿🦲、安徽工業大學發起成立“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學科技園聯盟”,匯聚高校間的資源共建成果孵化和轉化機製,以期輸出更多科研成果。
實踐證明,我們不僅要在高水平大學建設規劃中“接好球”🧗🏻♂️,更要在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長路上“發好力”。我們仍需堅持以特色為引領⛅️,專註創新,紮紮實實推進科研工作新發展,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上理智慧。
林宗虎院士在浙江湖州合作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
管驍教授在燕麥田中科普相關科研技術
高性能銅合金接觸線生產車間
供稿🧲:新聞中心
文: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