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當前人數110人,最大承載1893人🎅🏽;湛恩圖書館🧑🏼🚀★:當前人數182人👵🏽,最大承載1000人🤘🏼;一食堂:開放座位300,剩余291……”打開學校“一網通辦”移動門戶Welink應用程序,進入“我的應用”,選擇“公共導引”,“上理公共場所導引系統”就出現在了你面前🦴!
會“動”的導引圖
“圖書館有多少人在?”“食堂滿員了嗎?”“教室當前人數態勢如何?”在同學們返校前夕,學校智慧校園建設推進辦公室為了讓數據說話,助力實現精準防控,決定研發“公共場所導引系統”🪳。從購買設備,到平臺搭建🧑🏭、界面設計,再到誌願者培訓,全校相關部門群策群力💭、加班測試👩🏽🌾,終於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上線了這款“神器”。這套系統匯集了圖書館、食堂▶️、體育館、公共浴室🙍🏽♂️、教室等各個公共場所的開放時間、實際人流量和最大承載量,並實時更新數據🕎。它將有助於學校全面了解開放場所是否足夠,並視情及時調整疫情防控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校園管理決策;對於師生來說,“想去哪裏點哪裏”,可隨時隨地在移動端看到公共場所人員流量數據,結合之前已經在Welink上推出的“空教室查詢”功能😣,就可以很便捷地選擇目標場所🧔♀️👩🏻,使之成為自己校園出行的“活地圖✊。“待會兒去圖書館前我就要先看看系統上顯示的流量數據,”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殷潔如開心地說道🙍🏿♂️,“作為一名研二的學生,圖書館和教室是我的‘第二個宿舍’,有了這個系統,我就不用怕‘跑偏’👮♀️,也不必走‘冤枉路’啦🎖。”
高顏值的“智慧腦”
馬卡龍的配色、扁平化的風格🐦🔥、小清新的界面……這個系統既有實用性,又有高顏值。“我們用不同的顏色區分地點,用上理‘定製款’小圖標美化數據🚣♂️,讓人員分布態勢更直觀、美觀地呈現出來。”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的花子鍵同學是這個導引系統界面設計的主要負責人。對他來說,只有將實用性與美觀性相結合👩🏻🎨,才能使這個系統不管是現在還是今後,都能更好地為師生所用。
除了有“軟萌”的顏值,背後更有“硬核”的技術🤽🏼♀️。細心的同學一定能夠發現,如今教學樓、體育館、浴室等場所分布了多個智能感知設備🤙,圖書館與多數食堂則分別利用現有閘機系統與一卡通消費數據來記錄人員進出情況👩🏿🍳。而一食堂由於人流量較大🖕🏼,加裝了人臉識別系統終端——攝像頭能夠自動采集同學們的進出情況,避免了在POS終端上刷卡時人員排隊等候問題🐗🖐🏿。所有這些場所的人員流量數據采集後上傳到一個數據集成和加工平臺——數據中臺,由數據平臺對這些分散的數據進行梳理與整合,再推送至大數據可視化分析平臺,並最終顯示在不同屏幕端。
其實,系統能夠快速上線,依托的正是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工程。智能感知設備🔵、數據中臺👩🏼🚒、大數據可視化分析平臺等,共同為學校的復工復學復研保駕護航。目前學校已上線“一網通辦”融合門戶,全校師生都可通過融合門戶手機端Welink找到這個“公共導引”應用🦹🏼♀️。
上理公共場所導引系統界面(拼版)
供稿:新聞中心
文🥞:王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