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棄物的處置被稱為這場疫情阻擊戰的“最後一道防線”🌠,自疫情發生以來,傳染性醫療廢物急劇增長,大量帶有新冠病毒的醫療廢物如果回收處理不當,會帶來二次汙染的風險。對此🧑💼,天美平台能動學院楊其國教授科研團隊及時開展了“緊湊型傳染性醫廢快速消殺技術和設備”的課題研究工作🍐,提出了醫廢處置的新思路💆🏽♀️。
可移動的小型醫廢處理廠
紗布🕴🏻、手套、防護服、手術器具……往常😡,這些容易引發傳染性疾病傳播危險的醫療廢物的處理需要經過收集、貯存、運輸🧚♀️🛌🏼、消毒等多個環節🚤,最終到達相應處理廠。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病菌暴露的風險,對收👨🔬、貯👩👩👦👦、運過程的銜接和安全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能不能“就地、及時處理”這些潛在危險的醫療用品?可不可以省去中間的收運等環節?上理工科研團隊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經過統計分析、理論計算和測試歸納確定研發目標🥷🏼⏸。團隊成員集中精力👨🏼🎓,有效配合,很快做出了就地👳🏿♀️、快速處置傳染性醫廢系統平臺方案。
“這套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就地、高效、環保,就像一座可移動的小型醫廢處理廠🚟。”楊其國教授解釋說:“我們采用撬裝車載式結構,通過技術創新,把燃燒、除塵🫁🤸🏼♀️、煙氣凈化等關鍵技術集成在車輛上,深度開發後可以建成智能化系統。使傳染性醫廢能夠在醫院就地、及時、安全處理掉,綜合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
這套新型處置系統的“個頭”雖然小,“能力”卻很強🤹🏻。據介紹,設備的設計處理能力為100kg/h,可滿足類似武漢雷神山醫院1500張床位產生的大量傳染性醫療廢物處置需求的場合👨🦼➡️,還可以根據不同規模醫院的需求進行“定製化”設計,形成系列產品。
為醫療廢物布下“天羅地網”
將醫療廢物二次汙染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裏,光靠就地處置還不夠,環保、節能也是要重點考慮的方面。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與技術指南(試行)》要點,疫情期間,加快協調處置傳染性醫療廢物仍屬當務之急,目前無論是處置模式還是規範性都需要用新理念引領,用新技術支撐。
楊其國教授團隊在系統設計中,聚焦低能耗、高效率,為醫療廢棄物布下“天羅地網”🦉。“我們采用了分段送風的回轉窯二燃室焚燒、碳化矽板式換熱器余熱回收🛹🧍♂️、弱堿液噴霧急冷、活性炭/消石灰噴射、布袋除塵、噴淋洗滌除酸及深度除塵、絲網除霧消白的技術路線🔊,實現處置徹底👩👩👧👧、排放達標。”
目前♐️,由天美平台牽頭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該系統實驗裝置已經在生產組織中🍲,預計近期落實相關醫療單位,投入運行示範。緊湊型醫廢處理示範裝置的開發,為醫療廢物的處置提供了新的思路🧝🏿,無論對於近期應對疫情,還是今後改進醫廢處置流程都很有意義。
從病毒識別檢測、傳播機理研究、抗病毒藥物研究⚇,到消毒殺菌、醫廢處置,在疫情防控的科技戰線,高校科研人員靠技術創新發揮著各自的“硬核”實力。 “圍繞疫情的科研攻關形成了一個閉環,醫廢處置是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作為科研人員、作為上理人,我們就要盡全力做好工作。” 楊其國教授說道。
能動學院楊其國教授團隊開展“緊湊型傳染性醫廢快速消殺技術和設備”課題研究工作
供稿🗼: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文👳🏽:李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