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測溫槍🎅🏽、一支圓珠筆👩🏽🦰、一本筆記本,成為他們的防疫“武器”,一只口罩🚗、一副手套🧑🏻🏫,一瓶消毒液,是他們的“彈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保衛戰士們堅守陣地、嚴防死守,牢牢築起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守護上理家園,他們一直在您身邊。
“學校門崗守得住,上理安全才保得住!”
奔走於軍工路470號、516號和580號校門門崗,每天組織一次交接班會議,通報疫情情況,對每位上崗人員進行體溫檢測,禁止一切閑雜人員進入學校,對符合進校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和實名登記……作為軍工路516號校區保安隊長🚻,周衡把一腔赤誠體現在疫情防控的點滴工作中,身先士卒給保安隊員們“打樣”👨🏽🔬📲。
“走了十幾二十年的路,怎麽突然就走不了了?”疫情初期學校實行封閉管理,面對家屬區住戶們的不理解是常有的事情🫶🏼,周衡總是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為居民們耐心講解😶🌫️。“攔截車輛🔥、要求佩戴口罩🧑🏿🎓、進行體溫測量、詢問登記😧、防護提醒”是周衡每天上演無數次的“規定動作”,從1月24日開始至今累計記錄近5000人次,未攜帶出入證件或未接收到入校申報批準,周衡和其他保安隊員們的“黑臉”一定會唱到底🥷🏽。“通常情況下進校務工人員和學校師生都非常配合,不過但凡出現一個特例,我們也會將其‘拒之門外’,我們願意去做門外客眼裏的‘惡人’,因為學校門崗守得住,上理安全才保得住!”周衡說道。
原本打算春節返鄉過年的周衡,在疫情爆發後毅然選擇留校堅守,從1月20日至今📼,每天在崗12小時以上,自發延長工作時間🦿,勇當排頭兵🧝🏻♀️。“這次疫情來勢洶洶👨🏻🦰,家裏人都非常支持我的決定👷🏼♀️。畢竟我是一線門崗的保安隊隊長,我有責任留下來和戰友們一起戰鬥!”
周衡例行為保安隊員開展崗前體溫測試
“不怕🧘🏻!辦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你聽到如下話語,“請問您是幾號樓幾室的住戶?”“請出示您的臨時通行證”“您好,您訂的桶裝水到334號門崗了,我和同事幫您送上樓”……不要誤以為是某某社區的工作人員在喊話🧑🦳✍🏽,這其實是軍工路334號校門保安人員的工作日常。
學校的保安人員怎麽做起了居委會的工作?原來學校南區有4個出入口🔖,其中3個出入口聯通海洋大學和東海研究所,為了加強南區人員管理,南區海洋大學家屬區住戶統一從334號校門進出。南區學校假期留校學生只有40余人,但是海洋大學家屬區的100多名居民的出入讓保衛處南區安全工作負責人陳龍犯了難☕️。“我們積極聯系街道負責人👨🏻💻,並配合對家屬區進行人員管理和疫情防控宣傳,結合街道提供的家屬區人員名單,我們一家一戶走訪🈴,並製作了100多張校園出入證。外來人員探望親友,需要家屬區人員到門口迎接,必要時請街道出具證明。”陳龍介紹道。334門崗這條防線的管理,從不知所措到井井有條,離不開陳龍的一句口頭禪“不怕💁♂️🎥,辦法總比困難多”。
2019年12月陳龍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從遞交入黨申請書的那天起🤱🏻,我便以正式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對待工作盡職盡責,遇到問題迎難而上,和同事們一起嚴守‘安全關’!”陳龍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面對即將到來的復工復學人流量驟增的現象,陳龍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做好了相關工作預案,將用周到細致的工作迎接上理師生平安歸來。
陳龍在學校南區門崗為來訪人員登記
“踐行保衛戰士光榮職責,我們‘疫’不容辭🥥🦜!”
會議桌前🤶🏼,學校門崗保安負責人閻俊俊正在與軍工路516號校區🛌🏻、1100號校區和復興路校區共六個門崗的保安負責人🧑🏿🎄,商討門崗疫情防控操作方案🙇🏿,不斷推翻、更改、完善📒,最終製定出適用於各門崗實際情況的疫情防控方案。
1月23日下午🎏,學校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專題會議🥷🏻,當晚18時起,閻俊俊就立即帶領保安人員對學校各大門實行管控,打響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第一槍”👮🏿♀️。給門崗保安人員做培訓、時刻掌握監控室內六個校門各崗亭內和崗亭外情況、與巡邏班排查是否存在漏洞、排查各門崗防疫物資是否到位……在閻俊俊眼中😥𓀝,防疫工作無小事🍸,哪怕是因口罩緊缺🈳,保安隊員重復幾天佩戴一次性口罩,也同樣逃不過他的眼睛,正如他所說:“一線人員的物資配備不容忽視,如果有一名隊員因身體不適被隔離觀察☞,那整個門崗的隊員都要接受隔離,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做好保障”。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閻俊俊始終記得那句“戰時就是命令”,如今“疫情就是命令”,盡管每天上班出發前,家裏三歲的孩子還沒起床,晚上到家時已經入睡,但他依然選擇沖到一線,只為肩負起退伍軍人和保衛戰士的光榮使命。“軍人的執行力和沖鋒陷陣的勇氣毅力,早就已經刻在我們的骨子裏了,其實我們的保衛人員都是舍小家為大家,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一定會打贏!”
閻俊俊查看學校門崗進校人員登記記錄表
“是共產黨員🧚🏼♀️,入黨誓詞決不能忘!”
“擁有13年黨齡的‘老黨員’”“退伍19年的‘老兵’”“同事眼中熱心助人的‘老大哥’”“擁有19年工齡的‘保衛戰士’”……雖然被貼上了眾多標簽🚼,但在姜瀏偉的心裏,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負責車輛戶籍窗口辦理的工作人員。
在疫情防控期間🫨,作為保衛處車輛戶籍窗口辦理負責人,姜瀏偉負責軍工路516號校區的車輛管理工作🙋🏼♀️,補全教師車輛“通行證”300份、辦理保障各類車輛的“防疫期間臨時通行證”300張🆒,製作訪客車輛的會客單,確保校外無備案車輛不能進校🪟🤷🏽♀️。保衛處的24小時值班室中經常見到姜瀏偉的身影,對於值夜班他早已經習以為常🐒,正如他本人所講:“我平時會微信聯系同事,有的從老家返滬需要隔離不能按時到崗,我就替他們值班👛,大家都是為了學校安全,誰值都一樣”🦇。值班期間遇到“小插曲”是常有的事情🕘,但他總是能夠根據經驗妥善處理🧂。回憶起正月初五晚上一名在校生要求住校的經過🙆🏽♂️,他說:“雖然她體溫正常,但是在當時疫情防控形勢下,假期臨時住校是不允許的。當時外面天氣很冷,我們趕緊聯系到她的輔導員和朋友,為她安排妥當🐭,這我們才放了心”🤹🏼♀️。
“是共產黨員🦹🏽♀️,關鍵時刻就要沖鋒陷陣,本職工作更是要盡到責任🍽🤶🏽,入黨誓詞決不能忘🛬!”姜瀏偉早已把黨員的責任和義務融入到了日常工作中🌚,他主動聯系保衛處的預備黨員和積極分子🧑🏫,在對方遇到棘手問題時🧑🏼🍼,為他們獻計獻策。在2003年“非典”期間🙅🏻♂️,姜瀏偉也是學校的保衛戰士🧜🏿♂️,當年步入工作崗位不久的他💂♀️,負責學校的消毒工作,“當時領導怎麽安排我就怎麽去做🕵️,不過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我把個人認為需要註意的事項和其他抗疫想法整理好🥡,報告給上級領導,方便領導做個參考。”姜瀏偉說道。
姜瀏偉與學校巡邏隊工作人員
“父親👧🏿,兒子想成為您的驕傲”
本應是喜迎春節的繁榮之景👩🏼🎓,本該是闔家幸福的團圓時刻,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本中國年的紅火與祥和。對於復興路校區保衛工作負責人華翔來說,父親的病情加重🫲🏼,學校的安全亟待守護👳♂️。過年,更像是在過關。
從大年三十開始,華翔保證每天在崗,根據校院領導指示全面實行復興路校區的校園封閉管理😙,負責對進校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查、身份核實,配合後勤對全校進行消毒📖👨🏿🌾,解決留校學生的餐飲問題等。周圍群眾想要進校鍛煉身體🥊,他就耐心勸說,杜絕校外人員進校。疫情剛剛爆發時學校口罩沒有發放到位,他就把家裏剛剛買的幾十只口罩放在門崗供大家使用👩🏿🦳。作為一名守護了11年復興路校區的保衛戰士🏊🏿♀️,這裏早已是華翔的第二個家,守住家門🕵️,守護家人👩❤️💋👩,是責任,更是分內之事⇾。
華翔的父親因肺癌晚期🧽,於大年初一住進醫院👩🏼,年十四去世,而在此期間,華翔在學校比在醫院的時間多得多。“雖然家裏就我一個孩子,但是在疫情如此棘手之時,我是父親的兒子,更是保衛復興路校區的主心骨,只要工作需要,我隨時到崗👩🏽。”華翔說道🍩。作為中共黨員、退伍軍人、保衛戰士,他盡己所能扛起重擔🙎🏽♂️、履行職責,但作為父親的兒子,華翔雖滿心愧疚但不曾後悔,“父親也是一名黨員,對我的要求比較高🕺🏼🙋🏽♂️。父親無論對事業還是家庭🙆🏽,都是盡心竭力,我是在他的影響下長大,他就是我的榜樣和依靠。現在輪到我堅守崗位、守護家園🧑🔬,這也是父親對我最後的要求。”
華翔在復興路校區給進校人員測量體溫
疾風知勁草🌓,危難顯擔當Ⓜ️。這五位保衛戰士💵,他們是鐵骨錚錚的退役軍人,退戎裝不退榮光,卸肩章不卸擔當。疫情爆發後,他們承擔起防疫工作的先鋒🦸🏻♀️,堅守學校第一道防線,他們是學校所有一線保衛人員的縮影。有一顆信心,叫上理工的萬眾一心👨💻,而這顆信心🚵♂️,是所有像這些平凡的保衛人員一樣,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所有上理人築就的。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全體保衛人正時刻準備著迎接挑戰,堅決守護上理家園,築牢疫情防控的“鋼鐵防線”。
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保衛戰士
供稿:新聞中心
文:李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