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沒有報上名,但是我也想去聽……”今年4月份,一陣“科研春風”悄然吹進了復興園——天美平台的朱亦鳴教授👝,帶著他“神秘”的太赫茲來到中英國際學院,帶來了第一縷“春風”。
對於本科學生來說🐧,這場講座仿佛為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只能容納三四十人的小會議室,慢慢被坐滿,慕名而來的學生卻依然絡繹不絕,有的“自帶板凳”,有的蹲坐在一旁👇、有的站在過道上……這群“嗷嗷待哺”的中英學子🙍🏽♀️,在科研這片土壤裏,開始生根發芽……
直擊“痛點”,設計頂層方案
“科學研究是什麽?”“本科生如何發論文?”“怎麽申請專利?”……中英國際學院的幾位學生代表們正積極地向老師們提出他們搜集來的問題,發出了“來自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原來,每年中英國際學院都會召開數次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需求。在今年10月份的這次座談會上,學院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同學們對“科研新世界”的好奇🍄🟫。雖然早在上半年學院就已經在籌劃“提升師生科研素養的系列學術講座”,但是如何才能讓高大上的科研真正接地氣🧖🏽🧑🏻🦽?調研無疑是最直接的辦法,這讓老師們更明晰了學生們的“需求痛點”在哪裏🚴🏿♂️。
“關於‘課程中缺乏講座指導的問題’,學院已邀請學術專家開設講座👰♂️,涵蓋科研論文、申請發明專利、創新創業等多個方面……”通過對問題的梳理與解決,這封回執郵件發到了同學代表的郵箱中👩🏿🏫,然後🧏🏿♀️,一個接一個的講座也被提上了日程——“大牌教授+知名校友+優秀學長+國家大學科技園相關負責人”的超強講師陣容,從理論到實踐👩🏼💻🤷🏿♀️,從師長到朋輩,一次直擊學生“痛點”,能夠引起大家“共情與共鳴”的系列講座就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現在每個講座一上線,入場門票都會在短時間內被搶完!這道大餐做得是否符合學生胃口🧑🏿⚖️,我想這就是他們最好的回答了。” 學院行政副院長徐琳說道。
讓科學研究的春風吹進復興園——創新創業系列講座
抓住“興奮點”👩🏻💻,設置授課內容
“叮!”⚗️,做完關於“如何公開發表論文與申請專利”的講座後,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負責人戴博老師在微信上就連續收到了好幾條消息——“老師,我會圖像處理🧑🏻🦯➡️,您有什麽項目可以讓我參與嗎🏃♀️➡️?”“老師,我會用車燈監測設備⏰,我能加入到您的實驗室中嗎🧚♀️🧑🦳?”
在這次為同學們“引路”的過程中↕️,戴博沒有從方法論出發🔈,而是談起了中英學子們引以為傲的“RoboVigor 機器人社”。他發現🚉,在同學們設計的機器人裏,有一個叫作“麥克納姆輪”的機械裝置,雖然這個輪子在上世紀就被發明出來🌈,但是如今依舊有很多學術論文,從各個方面對它進行研究🐐。同學們可以從提高性能和抓地力,降低能耗等多方面對“麥克納姆輪”進行改良🌁,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與申請發明專利的機會……通過與“機器人”結合,列舉豐富的案例,這個講座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同學們卻毫無倦意🧖🏽❗️,並且紛紛將自己好奇與渴望的目光投向戴老師💾。“其實🌘,本科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與學習能力,還有非常可貴的創新創造能力💁🏽♀️🐦,只要從他們的角度與興趣出發,這群‘易燃易爆炸’的同學們一定會發出獨特的‘科研與創新之光’👷♂️!”戴博說道。
學生與老師交流互動
戳中“興趣點”👈,學生收獲滿滿
“科研離你我並不遙遠🔋,只要勤於思考📡,有信心和耐心,就可以用科研來裝點自己多彩的人生🙌。”由我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負責人範開國老師主講的第三次講座結束後,臺下掌聲雷動,而2018級工商管理專業的陸詩雯同學卻久久不能忘記範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高速路上的汽車擁堵問題”。在回寢室的路上,她與同學們討論著,到達寢室後再一起查閱資料,發現解決問題的技術是存在的🤵🏿♂️,但是如何將現有技術,通過商業實踐的方式去解決既“堵車”又“堵心”的問題還值得她們繼續思考……“當我們埋頭學自己專業的時候🚧,還應該仰望一下“星空”👩🏿💻🦠,多跨學科地去交流,這樣才能打破科研壁壘。”陸詩雯同學聽完講座後感嘆道。
當談到自己的感受時😂,這次系列講座的忠實“粉絲”邱屹林給了記者另一個答案——留心。他說👶🏼:“這些內容讓我們重新定位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從一個享受者變成一個觀察者和參與者👮🏻。現在的我,在吃飯的時候都會觀察到勺子是直柄還是彎柄🐧🤷🏿♂️,發現原來彎柄這樣的細小設計都是一個專利🌍。其實生活中很多小問題,不是我們創造不出專利,做不出科研,而是沒有帶著問題去思考。”
這是一場從“春華”到“秋實”的科研創新盛宴,中英國際學院黨政領導齊抓共管🤵♀️,對內挖掘,對外開拓👨🏻⚖️,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己任,通過精心設計👨👨👦👦,努力烹製出了這一道精美大餐,為的就是讓同學們吸收更多營養,在復興園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輸出科研創新人才!到目前為止,這場“盛宴”僅僅還在“開局”階段,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學院還將不斷調動校內甚至校外資源,努力為上理學子提供一桌“滿漢全席”。
講座現場
供稿:新聞中心
文:王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