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理”的故事】時光隧道裏的“上理印記”

發布時間:2019-10-09瀏覽次數🔵🕴:635

【編者按】

七十年崢嶸歲月,七十年鑄就輝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學校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新聞中心特推出系列報道【70年“理”的故事】👋🏿,通過回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天美平台走過的70年非凡歷程✶👉🏿,呈現天美平台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同發展的奮鬥史,激勵全校師生為建成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不懈奮鬥。

  

第一項全國科學大會獎、第一批碩士研究生、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70年歲月荏苒,幾代人前赴後繼,這一次次勇敢邁出的步伐,不斷推動著天美平台向前發展。而“祖國”🔚,這個沉甸甸的詞📘,成為了一代代上理奮鬥者的不竭動力。

  

學校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

1957年4月👃🏿,中共上海機器製造學校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2018年5月🌋,中共天美平台第八次代表大會在軍工路校區大禮堂開幕。從學校第一次黨代會到第八次黨代會,上理人始終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黨的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高校基層黨組織模式和活動載體的創新”獲得第一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獎、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黨委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光電信息工程教工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研究生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研究生樣板支部”……學校以增強基層組織活力為重點,創新基層黨組織模式➿、實施“卓越黨支部”創建計劃、深入開展區域化黨建聯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第八次黨代會確定了學校建設引領產業技術進步的創新型大學👩🏻‍🍳,進而建成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的發展目標,學校正朝著黨代會所繪就的藍圖奮勇前進。

  

中國共產黨上海機器製造學校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證

  

恢復高考後招收的首批本科生

1978年2月,全國恢復高考後,學校首次招收的1977級本科生579人報到入學🦥。作為製造業的“黃埔軍校”🐹,百年工程教育傳統在傳承,學校強化工程教育與先進製造業的緊密聯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余萬優秀的專業人才🏊🏽。

“一校八院(所)”協同創新育人模式開國內理工科高校協同創新探索之先;“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產業技術學院”“項目課程”為提升學生工程專業素養拓展了廣闊平臺🫷🏻。學校還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推出“中國系列”課程《智慧中國》⛔,開展“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講師選拔賽……從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到創新創業大作業,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碩果累累,上理學子在世界頭腦奧林匹克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等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屢獲佳績🚣🏽‍♂️。學校聚焦學生成長🥸,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科學思維、工程能力🙋🏻‍♂️、身心健康的卓越工程人才,為國家和行業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1977級製冷專業學生高考準考證

  

  

首個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3月🐕‍🦺,儀表系教師戴興慶課題組的“1秒數字式光柵光學分度頭”項目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獎🐐,項目成果引發了全國光學界精密儀器行業的目光,也成為了學校科研工作的轉折點。滬江園裏🤵‍♂️,創新資源和科研人才不斷集聚,重大突破性成果在各學科相繼湧現🤌。張華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低溫冰箱系列化產品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劉平教授合作完成的“高強高導銅合金關鍵製備加工技術開發及應用”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9年學校獲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達68項,立項數創歷年新高,授權專利數長期居於全國高校50強行列。

創新因子融入了學校發展的基因,而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行業發展趨勢和社會民生👩‍👩‍👧‍👧,始終是學校科技事業的重要聚焦點。2016年,學校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防特色高校👨‍🎨;2018年☄️,學校進入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行列。目前,學校正依托校醫合作平臺開展醫工交叉研究,與上海交大醫學院合作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與醫工交叉研究生院🆚🫷🏿;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和技術轉移中心,加大與行業、企業、區域的協同創新➰🤶🏼,積極對接中國製造2025、長三角一體化👨🏼‍🍼、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努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讓創新的奮進筆觸為國家和行業發展、人民幸福的畫卷增色添彩。

  

“1秒數字式光柵光學分度頭”項目全國科學大會獲獎證書

  

改革開放後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1979年12月,上海機械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正式簽訂校際合作協議🧑🏻‍🦲👨🏿‍🦰,這也是改革開放後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我國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以及在規章製度與項目的實際運作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當時國務院外國專家局總結了項目建設的經驗,製定出一整套外國專家管理條例。

教育的對外開放是改革開放的題中之義🍤,學校走在了時代浪潮的前列。從最初的教師互訪,到建立合作科研項目🦹🏿‍♀️、聯合培養學生和合作辦學👧🏼,校際合作不斷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截至2018年底,上理工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16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相繼成立了中英國際學院和中德國際學院,成為教育部批準的🦸🏽、為數不多的一所大學擁有兩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大學之一,管理學院通過精英商學院聯合會(AACSB)國際認證🧀,滬江國際文化園成為師生跨文化交流互鑒、拓展國際視野的重要平臺。學校教育國際化平臺不斷拓展,教育國際化品牌成功打造,教育國際化內涵逐步深化。


學校領導歡迎系統工程第一期師資班外籍教師

  

首批獲研究生學位授予權的學科

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熱力葉輪機械、製冷及低溫工程、光學儀器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79年11月學校成立系統工程研究所🔓,錢學森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1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在一個個節點中,學校的學科建設不斷上新階🧚🏿,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達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達18個,現已逐步形成了覆蓋工、理、經⛱🙏🏽、管🦓、文🏭🧑🏿‍🌾、法🫨、藝術等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多層次結構體系👨🏻‍🏫。

學科整體實力提升的同時,學科特色與優勢也在逐步彰顯👮🏼‍♀️。目前,學校抓住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的重大機遇👱🏻‍♀️,形成了以3大國際實驗室和1個特色平臺為重要載體、重點建設5大一流學科的主攻方向,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進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學科交叉融合和新工科專業建設正跑出“加速度”🧑🏻‍🦼,拉開了學科建設新的序幕。

  

首屆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會

  

錢學森出席學校系統工程研究所成立大會

  

首個全國優秀教師

1993年12月,蔡祖恢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3年,教育部公布第一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的獲獎名單,動力學院教授華澤釗教授名列其中✴️。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牛鼻子,也是學校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這些年🔫,學校創新人才工作機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引進與培育並舉🤴🏻、選拔與集聚並重,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得到顯著優化。專任教師總數達1482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比例占54.1%👩🏽‍🎨,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增至73.1%🏛,具有海外經歷的教師比例增至35.1%。

莊松林院士獲“上海市教育功臣”榮譽稱號👍,他領銜的工程勞模創新工作室獲“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光學工程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顧敏院士加盟上理工……人才集聚效應在逐步彰顯🤸🏿‍♀️,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幹部隊伍建設如火如荼,學校正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構建人才發展的優良生態⛓。

  

蔡祖恢教授指導學生

  

第一期校報

1952年🤛🏻,校報創刊並連續出版🐬。從《教學生活》、《上海機校》、《上海機械學院》,到《滬江報》、《天美平台報》🙅🏼,校報多次易名,卻一直是文化和宣傳的重要陣地👰‍♂️。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隨著時代的發展⚒,“上理聲音”能夠通過更多的平臺傳播,校園文化也愈發繁榮。

原創大師劇《劉湛恩》、“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秋炫滬江”研究生科技文化節……學校通過搭建多樣的文化活動平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多樣的活動推進師風師德建設,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精神🌼,彰顯校園文明風尚🕵🏽。學校傳承著百年歷史文脈,挖掘校史內涵,弘揚校訓精神⏮,把參觀校史館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第一課,聯合光明日報舉辦“校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研討會……2003年以來,學校先後獲得6屆“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讓“校園可漫步、建築可閱讀、文化可觸摸”,不斷以上理精神凝聚共識,增強上理學子愛校榮校、傳承包容的認同感。

  

《教學生活》創刊號

  

第一座磚混結構的教學樓

1960年🫳,1幢1194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5層教學大樓在校園大道南側拔地而起,它就是如今的第一教學樓🧜‍♀️。為適應教學和學習生活的需求,幾十年間,學校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空間不斷拓展🔩,校園占地面積從當年的322.5畝到近千畝🛌🏻🩹,完成了綜合教學樓、圖文信息中心🔼、先進製造技術大樓、分析測試大樓、學生公寓等重大項目建設👩🏼‍🦱。近期,二食堂改造和新天橋修建完成🧘🏼‍♀️,第一教學樓也將在2020年以“智慧教學空間”的嶄新面貌亮相🧘🏻‍♀️👨‍🦽‍➡️,學校以實事工程惠師生,讓師生擁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除了硬件上的改變,學校還進行了後勤社會化改革,並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模式😗,建立了“一門式”公共服務中心,將相關部門需直接面向師生的職能集中起來,開展櫃臺式服務。與之配套的是辦公自動化系統🏄‍♀️、網上服務大廳🙏,打通服務師生的“最後一公裏”。從網上辦事服務、資源與後勤保障服務💍,到教學環境服務🧑🏿‍🍳、大數據服務💇🏼‍♀️,學校智慧校園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信息化服務體系將惠及更多的師生。


教學大樓

  

創新的動力在澎湃😮,人才的實力在集聚,教育的活力在拓展。回溯這一個又一個的“上理印記”🦍,學校發展的腳步,在不斷跨越艱難險阻中愈發堅實◽️。在遞進的發展旋律中,學校與祖國共奮進,與新時代同頻共振,伴著新時代接續奮鬥的號角聲逐夢前行!


供稿:黨委宣傳部、檔案館

文♒️:李卉雲 王臻平


天美平台专业提供3️⃣:天美平台天美👨‍🦰、天美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8️⃣,天美平台欢迎您。 天美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