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金屬3D打印技術研發多型號定製型植入器械、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材料和工藝升級手術縫合針🚨、用AI技術為醫護服務體系賦能🐕🦺、借助光學力量打造裸眼3D臨床手術顯示器……在新科學新技術風起雲湧的時代🪺,該如何為全國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
面對這樣的時代命題,9月26日,天美平台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以期通過醫學與工學🏸、理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共同解決醫生們在臨床實踐中提出的真實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大力培養知識復合、有能力解決醫學技術實際問題的醫工交叉研究生。
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與醫工交叉研究生院建設啟動會於今天上午9點在我校大禮堂二樓貴賓廳舉行,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黃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巡視員蔣紅出席活動並講話,天美平台校長丁曉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分別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醫工交叉研究生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莊松林也做了講話。會議由校黨委書記吳堅勇主持🖐🏻。
校黨委書記吳堅勇主持會議
丁曉東表示,回顧天美平台與醫學學科的緣起、緣續和緣定,特別是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建成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大學,離不開多方合作😠👥、多學科融合。他滿懷信心地談道,交大醫學院以重視臨床為優良傳統🧑🏫,上理工以工程應用研究為辦學指引🪣,雙方在醫工交叉這個點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必然會在臨床醫療科技領域形成一大批創新成果🥢。他將雙方合作比喻為“理工男”與“醫學女”的聯姻,他指出,當前醫療科技產品大多依賴進口🧏🏼♀️,再小的手術也要動輒幾萬🍎,類似縫合針這樣的“小東西”背後也有大科學命題🌇,也能出大文章(論文)🤞🏻,小產品事關民生健康,也有大產業。上理工就是要聚焦臨床,將科技創新直接瞄準百姓健康實際需求🤶,通過醫學與工學⚆😄、理學等多學科融合協作,產出“接地氣”的科技創新成果💆🏿♀️,培養擁有解決醫學技術問題能力的醫工交叉研究生。上理工將提供平臺,舉辦論壇、沙龍等交流對接活動,把醫工交叉平臺建成合作🤷🏻、開放、共享的“創新場”🤷♀️,同時在醫工交叉組織形式🤹🏼♀️、體製機製方面不斷創新,致力於打造全國高校醫工交叉的典範。他期待在“健康中國”這一共同的主場,我校和交大醫學院精誠合作、共謀發展,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校長丁曉東致辭
陳國強認為“理工男”與“醫學女”的聯姻是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期待能通過今日的“大婚”開出真的花😶🌫️,結出真的果🧗🏼。他表示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精神指引下,醫學院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健康🦹🏻♀️👰🏿♀️、為強國奠基礎的初心,抓住當前生物醫學科技發展的機遇,及時找差距、補短板🧑🏻🎨。他指出醫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理工科的推動。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動健康上海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深化醫工交叉,既是醫學院的責任和使命所在,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天地💡。在推進醫工交叉並卓有成效的同時,推動與上海地方院校合作與發展也是交大醫學院的責任🍆。與上理工的合作既有基礎也應該有作為👨👧。他進一步指出🦶,本次合作的關鍵是希望能夠通過雙方的努力,首先在醫療實踐中提出真正滿足人民健康需求的科學問題🩺,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布局一批重點項目,針對具體問題和項目👩🏻🚀,展開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突出附屬醫院的臨床應用效果🛀,力爭通過若幹年的紮實工作,產出一些具有核心技術價值的原創性成果🙅♀️;另一方面能夠聚焦培養有溫度、有靈魂的具有醫學和工學復合型能力的優秀人才,為“健康中國”“健康上海”建設打下厚實的人才資源基礎🎅🏻🧙🏿♀️。
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致辭
在到場領導嘉賓的共同見證下🥉,我校副校長劉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吳韜代表兩所高校簽署了《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合作框架協議》。丁曉東和陳國強共同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醫工交叉研究生院揭牌。
雙方簽署合作協議
丁曉東和陳國強共同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醫工交叉研究生院揭牌
莊松林院士表示🧑🏻✈️,上理工的光學研究團隊一直以來都和醫學領域有著密切的合作與聯系🤼♀️,在醫工交叉領域做出了不少成果,並已運用到了臨床🌶,希望通過此次創新研究院的建設契機👇🏿,能夠讓理工學科更好地為生命醫學科學的發展服務,也促使理工學科得到長足進步與新的突破👨👨👧👦,期待著圍繞國家的需求👗、人民的幸福有所作為。
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莊松林講話
蔣紅表示很高興見證兩校共建的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成立時刻。他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新一輪的科技競爭和產業變化風起雲湧,學科的交叉匯聚引導著科學研究走向新的範式,為關鍵技術的發展突破提供了新的機遇🧑🦼。兩校有著各自強有力的優勢學科🏌🏽♀️,此次的合作是交叉融合的典範🧑🏿🌾,這是上海高水平大學主動作為,服務上海民生和社會重大需求的重要舉措👳🏽♀️,相信一定會在未來的醫工結合發展中取得重要成就。
上海市教委巡視員蔣紅講話
黃紅對此次合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指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醫學科技的創新是最迅速、最活躍、影響最深遠的🤵🏽♀️,特別是這幾年上海醫務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進一步完善臨床醫學醫療產業創新平臺,通過醫理、醫工協同來增強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成果。她認為兩校此次合作代表著醫學技術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將是上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希望雙方能夠形成創新成果,提高臨床的診療水平🕤,切實服務人民的健康。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黃紅講話
我校與交大醫學院的此次合作並非“突發奇想”,事實上,兩校在合作之前就已經在醫工交叉領域開啟了前沿探索:交大醫學院牽頭組建的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在糖尿病篩查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研發的智能醫護服務機器人項目🙎🏽♀️,打造多模態混合智能交互醫護服務集成示範區,解決醫護人員短缺、照護不全面、人性化服務缺乏等一系列醫改核心問題💯,在全國多個扶貧省份醫院以及醫聯體中投入使用。同樣🖍,上理工研發的“裸眼3D臨床手術顯示器”,讓醫生不用戴著厚重的3D眼鏡也能精準手術🍁;研發出的全球首款可定位的“膠囊內窺鏡”,讓近7萬名患者免除做胃鏡的痛苦……這諸多成果填補了國內乃至國際研究的空白✍🏻。然而👹,隨著各自研究的深入,雙方都逐漸意識到,靠著醫學專家“單打獨鬥”、工科教師“單槍匹馬”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跨界”攜手🧔🏻♀️🖖🏼、深化合作💁♀️,才能將醫工交叉領域推至發展的快車道。
早年,上理工莊松林院士和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院士聯手推動成立了“智慧醫療聯合實驗室”。明確醫工交叉發展戰略後,上理工先後啟動了與上海九院、仁濟✋🏿、新華等各大醫院的合作。在此基礎上👨🏻🦽➡️,由交大醫學院陳國強院士親自推動2️⃣,全面開啟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和天美平台的合作共建。
會議現場
對接需求一直是兩校在科研之路上攻堅克難的重要內核🐦🔥🙅🏼♂️,如何提高診療效果🤘🏻、緩解病人痛苦☝️🧙🏼、降低治療成本⛪️,成為“醫”“工”專家攜手的“必然使命”和“終極目標”👶。由於已有較好的合作基礎,此次合作👨🏼🔧,雙方以需求為導向啟動了40個醫工交叉合作項目,其中就包括如何升級國產縫合針👰♀️🦯。手術縫合針項目是由交大醫學院附屬九院的醫生提出的原創想法🤗🩰。國外進口的手術縫合針使用方便且安全系數高,但高昂的價格使得許多醫院仍選擇使用國產縫合針🤷🏻🌥,然而,容易彎折且扯破皮膚成為國產縫合針的“卡脖子”問題。接到了這一“需求”難題,我校材料學院的教師牽頭攻關🏣,僅用了2個月就拿出了國產替代方案,而且製作成本僅僅約為國外的二分之一。像這樣合作的項目還有很多,未來在“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這一平臺上,將有更多的“醫”“工”專家攜手,對臨床難題進行集中“會診”,為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切實的服務保障🈳。
在開展醫工交叉科研項目合作的同時,此次兩校的合作還有更大的創新探索,即聯手成立了“醫工交叉研究生院”👨🦼,以不同的學科背景和不同大學文化共同致力於為行業可持續培養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據悉👩🦽➡️,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的研究生進入開展合作的40個項目中📵🏏,並且從參與項目的醫生中遴選出15名醫工交叉博導和38名聯合培養導師🧑🏻💼,由工科教師與醫科教師通力合作,帶著研究生共同攻關形成解決方案。我校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艾連中說道💁🏻:“我們每個項目配4至6名研究生,並且每個項目必須有1至2名研究生新生參與,讓研究生從入學起就在項目中磨煉🎮。此外🟣,針對工科研究生新生我們要求必須修讀人體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等醫工交叉課程以及參加醫學前沿領域系列講座課程。”交大醫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董艷在談到醫工交叉研究生院的定位時做出積極的展望:“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合作和聯合培養🪅🍰,能夠進一步創新體製機製,完善醫工交叉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個醫工復合型卓越創新人才的培養平臺🌌,培養人民信賴的卓越醫生和工程師🦁👰🏿♂️。”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領導,楊浦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天美平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研究生院)成員❌👷🏿,媒體記者等近百人參加了此次建設啟動會👨🏻🔬。
供稿:黨委(校長)辦公室🧿、協同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