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的溫度定格在27℃👴🏼,實驗室儀器的溫度設定在1300℃,室外35℃的高溫下,暑期留校備賽的同學們正在忙碌……這是屬於上理學子的夏日溫度。學習、科研、備賽➔、實習,一個個不同的溫度勾勒出同學們創新實踐的身影,也刷新著他們內心的“奮鬥溫度”😰。
“在23℃的辦公室,學做CEO‘練習生’”
襯衣熨貼,皮鞋鋥亮,早晨9點,中英國際學院大一學生周穎褀走進陸家嘴一間屬於自己的獨立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這可不是什麽偶像劇裏的情節🍍,而是周穎褀真實的暑期實習節奏☔️。
在前不久的“CEO for One Month 2019”比賽中,周穎褀從59477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跟隨外企德科FESCO Adecco CEO學習管理技能的機會😶🌫️,他從7月2日開始🧑🏽🦲,當起了CEO“練習生”💁🏻♀️𓀎。
辦公室溫度是恒定的23℃🚭,和室內溫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工作的熱度和緊張程度🈶。在這裏👐🏿,周穎褀每天要接受不同的任務,穿梭在各個部門之間;接觸各類的客戶🚣🏽,不斷面向整個公司做出決策🚶➡️,感受最真實的CEO生活。“在工作中,我心裏的弦就一直繃著,作為‘大學生CEO’,從專業技能🪵💆🏽♂️,到人際交往,都是需要好好磨練的🧍。”周穎褀的專業方向是工科,而外企德科是一家中外合資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他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並試著將工科思維和管理技能結合得更加緊密,把上理人的“奮鬥溫度”帶到辦公室。
邏輯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英語表達能力、合作領導力……在實習中,周穎褀不斷打磨提升自己💿。“原來職場生活是這樣的!”他感嘆道,“通過實習🫵,零距離體驗‘CEO’的工作,了解了企業的決策者應該如何安排時間、怎樣進行決策、考慮哪些因素等等🐫🆎,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
"大學生CEO"周穎褀正在和客戶溝通
“27℃的圖書館,是我的夢想‘試驗田’”
夏日的圖書館依然熱鬧,溫度保持在舒適的27℃,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趙歡8點準時來到這裏🚶♀️。“來得早一點才有機會‘搶’到心儀的位置,這個夏天,我要和學校圖書館‘形影不離’了🏌🏻❎。”趙歡笑著說🎆。
趙歡正在研讀專業書《LITERARY CRITICM》🧘🏻♀️。熒光筆輕輕劃過書頁,通過顏色與之前的閱讀痕跡區分開來🪘,這本書上已經有了很多她做的勾畫和批註,她還是對照著筆記仔細地閱讀著👩🏽🦲、補充著。她早早製定好了假期的學習計劃,正在一項項有條不紊地落實著——要完成法語二外的課本學習,為考博提前做準備🧌;要進行《God Help The Children》的翻譯🤏;“文史哲不分家”,要繼續哲學🧖🏻、歷史的課程學習……
要完成如此龐大的計劃,趙歡的信心來源於她的“神秘筆記本”𓀇。從早晨7點的晨讀🐷,到夜晚10點的寫作練習,筆記本裏詳細記錄了她每一天的學習進度😎。她還會寫下“本周核心任務”🧑🏼🚀,並用不同顏色的筆在計劃旁進行標註。“我會每天對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製定出第二天的規劃🐘🪕,並不斷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完成一件就在筆記本上劃去一件。”
有關學術的大夢想,被趙歡分解成了每天一個個小目標🧑🏽🦱,在圖書館裏生根發芽。“假期對我來說太寶貴了,因為有大段的時間由自己掌控,也是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讓我更有動力和熱情去堅持”🥕,趙歡說,“學術二字,看上去只有筆尖的方寸長短,卻承載令人敬畏的厚度🧗🏿。”
趙歡在圖書館學習
“35℃下調試無人機,讓5G‘視野’更寬廣”
“讓無人機化身河道‘巡檢員’,360°全景無死角地對河流進行巡檢,並利用5G將畫面實時傳輸到河長製雲平臺📬,通過AI圖像識別,可以精準定位到可疑汙染物……” 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現場,機械學院研究生李涵在介紹創業項目“微翌創新——全球首個5G 無人機VR全景直播方案提供商”,項目一口氣斬獲了大賽金獎和“最具人氣獎”🅿️。
當5G遇上VR無人機,正不斷拓展著VR全景直播的應用場景,李涵說:“VR全景無人機可以讓拍攝視角發展到360°全景🤶🏻🚴🏼♀️,搭載5G模塊後🥹,能以極低的時延傳輸大量數據🦉,讓直播更加清晰、穩定。”
燈光和掌聲背後是技術創新和若幹次的調試。頂著35℃的高溫,學校大大小小的草坪上,都留下了李涵團隊調試設備的身影。雲臺的穩定性、畫面的清晰度✏️、遠程控製的流暢度,這些都需要進行一遍遍調試和仔細確認。“調試需要在空曠的場地上進行📺,大太陽底下,每個人的衣服都是濕透的☹️👮🏿,但最讓我們心疼的還是被曬得發燙的設備🦹🏿♂️🧛🏻♀️。”團隊成員李翔說道🧗🏻♂️。
“我們的創業項目今年已經三歲了🖕🏻,這次比賽也像一個階段性的總結”,這個暑期🌞,李涵的創業團隊還要為產品的持續優化和迭代而忙碌,“未來🦻,我們期待5G無人機VR全景直播能夠服務於社會的更多領域🏭,為工業巡檢、體育賽事📲、軍警安防等提供技術支持。”
李涵創業團隊進行設備調試
“1300℃製備熒光陶瓷,我的科研會‘發光’”
交通信號燈、廣告牌🤾🏼、投影儀……LED燈遍布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而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離不開一種材料——熒光陶瓷。“與傳統熒光材料相比,新型熒光轉換陶瓷材料有更高的發光強度🙎🏻、更長的使用壽命🦹🏿♀️,能夠大幅提高白光LED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光電大樓無機光學材料實驗室裏🕴,光電學院研究生孫靜正在進行實驗。
熒光陶瓷這個課題,孫靜已經研究了一年多的時間🧏🏽♂️,她的學術論文投稿剛收到SCI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的反饋意見#️⃣。這個暑假🎛,她和實驗室“綁定”在了一起🧑🏽✈️:針對專業審稿人給出的五條意見,孫靜還需要做更多的實驗,製備符合要求的熒光陶瓷片,完善自己的論文。
從配粉的比例🧑🏻🏭,到幹燥、篩選🍢、成相,再到放電等離子燒結🚻,在孫靜看來,做實驗也需要“工匠精神”🎋,每個步驟都要力求精準。“熒光陶瓷材料主要在1000度以上的環境下實現高效製備🫳🏻,因此對燒結溫度的把控尤為重要❗️,我們把設備溫度設定在1300℃🏃🏻♀️➡️,來控製燒結體的細微結構,獲得的材料致密度高、性能好🤽🏼♀️。”
“白熾燈照亮20世紀⚡️💁🏿♂️,而LED燈將照亮21世紀”🛌。在藍光LED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頒獎詞中有這樣一句話。對孫靜而言🧑🏽⚖️,熒光陶瓷的研究照亮了科研的路,也讓她對未來的“光”有了更多想象:“通過熒光陶瓷材料的應用,電能轉化成光的效能大幅度提升,將帶來更加廣泛的社會價值⛎,這也是科研的意義所在🦶🏽。”
孫靜在製備熒光陶瓷
供稿🪤🎓:黨委宣傳部
文:李卉雲
白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