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平台
“十三五”科學研究發展規劃
二〇一五年十月
前言 …………………………………………………………3
第一部分十二五”現狀與基礎…………………………… …4
第二部分 “十二五”瓶頸問題…………………………………13
第三部分當前機遇……………………………………………17
第四部分“十三五”方針與目標 ……………………………21
第五部分“十三五”主要任務與措施 ………………………23
前言
“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十三五”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支撐戰略🙇🏼♀️。高等學校是國家創新驅動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科技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高等學校“十三五”期間的科技工作發展♒️,對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至關重要。
“十三五”發展時期是我國經濟處在發展階段轉型的關鍵期和轉入新一輪發展的常態期,國家科技創新工作理念🧎➡️、發展理論👩🏿⚕️、發展模式,以及發展的評價標準等,都將發生重大變化。如何應對變化和挑戰,建立我校新一輪發展的科技創新工作新常態,提升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將決定我校百強目標和國際一流理工科大學地位實現程度。
第一部分“十二五”現狀與基礎
“十二五”以來,在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我校科技工作得到快速發展,科研經費大幅提升👩🏽🍳,國家級科研項目不斷增多,科研基地和重點學科建設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社會服務成效顯著,很好完成學校“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具體情況請見表1。
表1 “十二五”規劃目標完成情況
指標 | 目標 | 現狀(2014年) |
年度科技經費 | 5億 | 4.8億 |
年度SCI收錄論文 | 300篇 | 343篇 |
年均授權專利數 | 400項 | 468項 |
新增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 1 | 1 |
國家重點學科和基地 | 新增2個 | 新增1個 |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 | 新增4-6個 | 12個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60 | 55 |
(一)國家級項目實現突破🏊🏼♂️,縱向科研經費實現翻番增長,科技英才人才培育成效顯著
1、國家級項目實現突破,縱向科研經費實現翻番增長
在過去的五年裏,我校縱向科研經費實現跨越式發展,經費總量實現翻番。2011年以來🙇🏼♀️,我校縱向科研經費總量逐年穩步上升,5年實現翻番。2011年縱向經費為5003萬元;2012年🧙♂️,我校的縱向科研經費總量8224萬元,漲幅接近65%🧘🏼♂️,縱向經費第一次超過橫向經費📡🤓;2013年,我校縱向科研經費總量首次突破1億元,達到11305萬元🐘,在2011年的基礎上實現了翻番📣;到2014年🧖🏽♂️,在國家科技政策有所調整的情況下,縱向科研經費仍有10013萬元,連續第二年突破1億元。
在“十二五”期間,我校科研經費總量在保持跨越式增長的同時🚏,科研項目的質量也不斷提高🥾。近年來我校獲得國家重大項目的數量不斷刷新歷史紀錄👨🍼,我校年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數量保持在50項左右👨🏽💼,連續5年在上海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二🦹🏻♂️。2011年我校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7項🔥;2012年共獲得5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歷年最高;2013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限項規則有所變化🦹🏻♀️,各學校申報數和立項數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但我校仍獲得46項立項;2014年在立項數進一步降低的基礎上🛎🤶🏽,獲批立項項目數恢復到55項🧑🚀,立項資助率達到23.7%,創歷年新高。2015年9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54項(比2014年同期增加3項)✅,更獲批重點基金一項。
同時🎱🤱🏻,我校還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等國家級高層次科研項目。“十二五”以來,我校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項目及任務16項、國家973計劃項目及課題2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及課題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課題3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及課題3項😔。此外🩳,我校還與其它單位聯合承擔了多項國家級高層次科研項目。
五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我們也取得了明顯進步🐦。2011年-2013年🗾,我校每年均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2014年獲批5項,立項數創歷年新高🚶♂️,是2000年-2009年十年立項的總和。2015年更獲批7項🙇🏼♂️,立項率達28%,超全國平均立項率(13.5%)兩倍💪🏿,同時重點項目獲得突破。
2、人才培育成效顯著🗼,科研能力不斷增強
2011—2014年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五年間我校獲得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1人, 5人被評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共湧現出6位曙光學者和6位晨光學者,上海市“浦江人才”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3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8人🦻🏽⏰。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為我校的科研隊伍註入了新鮮血液,使我校的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二)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形成協同創新機製,建設高水平科研基地
大力建設一流學科🖐🏽。學科是高等學校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核心載體🩰,學科發展水平是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綜合體現🤶。“十二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上海高等學校學科布局結構持續優化,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十二五”期間🧔🏽♀️,天美平台進行了6個上海市一流學科的建設👨🏼🏭,重點培育了校內14個學科作為支撐學科。共建成57個優勢學科領域,其中9個穩定的優勢學科領域,48個新興的優勢學科領域。結合上海高等學校布局結構✍️,學校確立了2個高峰學科和4個高原學科做為“十三五”期間打造學校優勢學科的抓手,帶動全校學科建設工作,提升學科發展整體水平。
打造協同創新體製😞。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貫徹實施教育部🎺、財政部關於《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工作部署➔,落實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戰略要求🧑✈️,探索以協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有效結合的新模式,增強政策導向🚵🏽,鼓勵各學科強化協同意識,積極培育各級協同創新中心🎾,成績初顯🛞。以“一校八院(所)”為主要協同單位,組建的11個協同創新團隊在軍工路1076號協同創新主基地有序開展各項科研工作,並已培育出可喜成果。2014年天美平台與協同單位合作,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技術獎等獎勵6項,獲批國家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等國家級重大項目4項,合作共建省部級科研平臺1個,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
新增六個平臺基地😴。平臺建設方面,“十二五”期間我校新增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3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和2個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已經發展成為擁有21個省部級基地的學校🦻。我校2012年開始籌建的上海市高校知識服務平臺於2014年通過上海市教委中期檢查👨🏼🍳🈵,正式掛牌成為“上海市太赫茲波譜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進一步對接國家“2011建設計劃”。上海市現代光學系統重點實驗室在2014年進行的三年大評估中,獲得優秀🍺。
(三)服務國家意誌🏊🏻,軍工科研快速發展
軍工需求是代表國家意誌的戰略需求👷🏿♀️,我校作為應用研究型大學🤼♀️,把服務軍工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十二五”期間👯♀️🟨,軍工科研快速發展。
獲得兩項軍工證書。自2011年我校啟動軍工科研工作以來,軍工各項工作有序開展,軍工資格認證和軍工科研管理工作穩步進行且成效顯著👨🏼🦱。2012年11月我校獲批《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二級保密資格證書》。2014年6月我校獲得《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2015年我校全面啟動“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認證申請準備工作。
完善軍工保密製度。2013年-2015年🏌🏼,我校多次通過保密檢查、保密專項檢查和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監督審查💂🏼♂️。為了進一步完善軍工保密製度,編製完成《軍工保密知識手冊》👨🏿🔬,修訂完成《軍工保密管理手冊》,其中包括軍工保密管理製度27項和執行表單111個。
軍工項目數量質量齊提升。在保密資格和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雙證齊備的基礎上,我校的軍工科研項目大幅增長𓀋。2014年🤽🏻♂️,新增軍工科研項目18項,比2013年7項增加11項🍽,合同總額近1000萬元©️🚣🏿♂️。經費到款566萬元,比2013年(325.6萬元)增長74%🧍🏻。其中,縱向軍工項目立項2項,實現零的突破,並獲得上海市經信委110萬元的軍工項目資助🥶。2014年🌈,我校飛機空調車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我校啟動籌建國防科研基地工作🤴,軍工科研工作步入了全新的篇章。至此🦵🏿,我校軍工科研工作已超額完成學校“十二五”規劃目標。
(四)產學研合作紮實推進,服務社會成績顯著
科技服務輻射全國。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建立了天美平台技術轉移中心🚶♀️,已建立24家工作站,為提升我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建立了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和知識服務團隊👩🚀。進一步拓展科技服務工作⚗️,積極推廣教師的科技成果,提升了知識服務能力🧖🏽♂️。在相關的省市已建立產學研聯合辦公室👩🏻🎤、技術轉移工作站,與地方建立全面科技合作,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產學研合作平臺𓀈。目前學校科技服務活動已經輻射到全國各地✍🏼。
科技成果深受關註👴🏻。積極參與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活動,提升了我校在國內高校中的地位,充分展示了我校動力工程、機械工程、光學電子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和醫療器械等新興學科的科技優勢。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等領導對我校展區非常關註,連續幾年我校均榮獲中國高校展區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展品獎。“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已逐漸成為我校科技成果展示與推進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
(五)科技成果穩步增長,科技獲獎等級提高
十二五期間我校科研成果豐碩🟫,獲獎級別提高🧑🏽⚕️,獲得的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的數量也有所突破🧰。五年間,我校共獲得的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項52項。獲獎的級別也有所提高ℹ️🏊🏼♀️,共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1項,二等獎17項🐪,三等獎24項,走出了我校多年未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的困境🫵,填補了我校十多年來在這方面的空白👩🏽🏫。
(六)授權專利大幅增加、原創成果更加註重
十二五期間全校申請專利的數量逐年提高,授權專利大幅增長,特別是授權發明專利有明顯的提高🔞,專利成果的轉化效果明顯🧏🏼。
2014年學校的專利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申請專利818項,比2013年增長15.9%(706項)🎰,其中發明專利567項🖐🏿,增長30%🍄🟫🕙,實用新型專利232項𓀔,外觀設計專利19項🧑💼。授權專利473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1項🙎🏿♀️,發明專利126項,實用新型專利275項,外觀設計專利32項🧑🦲,軟件著作權40項。
(七)學術活動蔚然成風,高水平論文不斷湧現
十二五期間,我校學術交流活動蔚然成風,論文水平不斷提高。各學院組織🤙🏼、參加各種各類國際🖐🏽、國內學術活動也明顯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近幾年論文數量不斷增長,2014年發表A類論文972篇👴🏻,B類論文1203篇𓀘,公開發表著作80部🙎🏽。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5年公布的2014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的統計報告9️⃣,我校科學引文索引(SCIE)(擴展版)收錄論文431篇,比2013年度增加26%🌏。
2015年10月我校ESI 1%高被引論文篇數為19篇,較2014年增加6篇。同時我校工程學學科,正式進入ESI前1%行列。
(八)大學園區初具規模、服務功能日趨完善
天美平台科技園2006年被正式認定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在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創業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發揮了大學服務社會的前沿作用。“十二五”期間🎃,天美平台科技園在2011年全國國家大學科技園評價中以第六名的總成績被評為優秀,2011年在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考核中獲優秀👨🦱。2014年科技園莘莊基地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
“十二五”期間🧛♀️,天美平台科技園區規模不斷擴展,在原有的翔殷路基地、安徽蚌埠基地和延吉大學生創業基地的基礎上🥊,新建兩個基地👫🏻🍖:莘莊產學研基地和軍工路公共技術平臺基地✩,園區累計吸納包括中央千人在內的科研人才585人🌤,校企合作100余次🧕🏽,依托高校設立企業近90家🐌,累計提供大約近1.9萬人/天的實習實踐機會🏸。建立6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和2個專項服務平臺🤦🏼,入駐企業擁有292項專利,162項軟件著作;高新技術企業共18家🧎,年度獲得市級以上的科技創新項目共40項👩🏼🎨,協助園區企業融資2.8億元👩🏻🎨,共有1家企業創業板上市🧛♂️👩🏽🎨,2家進入新三板,1家進入上海股交所融資。預孵化項目成功創辦企業84家,培育大學創業企業累計達162家🧜🏼♂️。目前管理面積達12.5萬平方米,截止2014年底🙎🏿♂️,入駐企業789家年度稅收總額近1.2億元,企業總產值約13億元👇。
(九)逐年提升了學校在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的地位
天美平台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綜合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體現在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的地位逐年提升☝🏽。在武書連的《中國大學評價》中🏌🏻♀️,從2008年的148名穩步上升到2015年的108名,7年中上升了40名🤙。在中國校友會網的《中國大學排名》中,從2008年的169名穩步上升到2015年的120名😦,7年中上升了49名。這樣的快速提升在天美平台歷史上從未有過🥍。
第二部分“十二五”瓶頸問題
雖然我校科學研究在“十二五”期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國內高水平大學相比,與我校建設一流學科和百強高校的目標相比,在國家級獎項、國家級科研基地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十三五”期間,我們的目標是提升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建設與我校“十三五”目標相適應的科技核心競爭力產生體系🧎♀️➡️。
科技核心競爭力😽,可以分解成資源要素(人力資源,學科資源🙍🏼♀️👩🏻💼,財物資源)💆♀️、組織要素(科技體製🍱、有組織科研和協同創新製度等)和職能要素(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當前我校科技工作的發展瓶頸主要表現在:
1、高水平人才和專職科技隊伍缺乏(人力資源要素)
高水平人才缺乏🦓。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不多,尤其是高水平領軍人才(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缺乏,還不能為創建高水平的一流理工科大學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專職科技隊伍缺乏🫲。我校長期以教學型定位,近年來才定位為“應用研究型”高校。我校尚未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有戰鬥力的專職科技隊伍💇🏽。
2、學科的優勢和特色結合欠佳(學科資源要素)
優勢和特色結合欠佳。“十二五”期間🏜,天美平台進行了6個上海市一流學科的建設,重點培育了校內14個學科作為支撐學科🧛🏻♂️👷🏼。共建成57個優勢學科領域🙇🏽♀️,其中9個穩定的優勢學科領域,48個新興的優勢學科領域📜。但問題也很明顯💁🏽:我校學科的優勢和特色結合欠佳,表現在傳統優勢學科特色方向不明顯🗳,新興特色學科優勢不夠強👨🏻🦼,學校缺少具有鮮明形象的名片學科。需要結合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的布局和建設,打造上海理工鮮明的名片學科👧。
3🧎➡️、科技體製不能適應時代和學校的發展速度(組織要素)
科研經費管理製度需要改革🕌。科研項目過程管理中存在各部門職責不明情況,需要厘清;科研計劃項目結余經費管理辦法與國家文件不符,需要修訂;科研計劃項目間接經費管理辦法缺少,需要製定🚵🏿;科研計劃項目匹配額度和經費使用範圍與學校現狀不適應☂️,需要修改。
科技評價製度需要改革。科技創新工作的主體是各個學科,而各個學科的科技創新行為都各有特點📥,一刀切的評價方法雖然簡單但並不科學👩🏻,急需改革。對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的不同水平的科技創新工作,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體系👰🏻♀️:需要建立針對不同類型學科的分類評價機製🏃🏻♀️,需要建立對科技成果的多元化評價體系🦸🏽,需要建立科技創新人員的分類考核體系🚵🏻。
有組織科研活動需要加強。當前,我校科技創新工作仍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無組織化特點,圍繞一個整體目標大兵團作戰的組織行為較少,科技管理部門在全校科技創新工作中的整體布局和引領作用發揮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科技管理部門需要認識到其承擔的全校科技創新工作前瞻決策🛝、布局引領職責🚦,認清十三五階段學校近中遠三個時期的科技創新目標,探索如何通過機製體製建設,建成保障學校有組織展開科技創新的強大製度體系🏂🏼。引導全校科技資源有力集聚🤖,圍繞大的目標展開有組織和有序的攻關工作。
協同創新體製需要完善。隨著國家科技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地方院校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十三五期間我校的科研競爭壓力將是空前的🧔🏻♀️。因此,我校需要在新形勢下,探索和建立以協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有效結合的新模式,增強政策導向⬇️,鼓勵各學科強化協同意識🐄,積極培育各級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協同,實現創新和聯合。
4🎾、科技創新力不足,創新環境亟待改善(職能要素)
我校十二五期間🙅🏿♀️,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總體來說💁🏼,我校的科技影響力偏弱👴🏼、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能力偏弱,創新活力不足🚓。
科技影響力偏弱⏏️。學術論文的數量不少,但高水平論文所占的比例不高,尤其是缺乏《Nature》、《Science》以及專業最頂尖期刊等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我校高被引論文偏少💪,對全球科技的影響力還偏弱,我校需要以國際視野追蹤國際學術前沿,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共同進行國際重大學術問題的聯合攻關,發表高水平論文,提升我校科技影響力。
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能力偏弱。“十二五”期間🙋🏻♀️,我校雖獲得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零的突破,但國家級獎數量還偏少,服務國家重大民生的科技成果還偏少,服務國家國防建設的技術還偏少。我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我校需要聚焦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消化吸收國家意誌🏄🏿♀️🍀,凝練學科方向,提供一流技術,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
創新環境亟待改善🛎😫。科技創新力不足🧑🏿🏫👰🏻,原因是創新活力不足,更根本原因是創新環境亟待改善。當前國際和國內的科技創新都在提速發展,而我校還沒有建立起充分釋放教師創新活力、培育創新能力的創新環境👩🚀。需要從培育製度、鼓勵製度👆🏼、考核製度等機製體製建設方面入手🧑🦯,改善創新環境。
5、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交融體系尚未建立(智能要素)
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人才🦯,科技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歸根於人才的競爭。人才培養包含兩個層面內容🧙🏼♂️: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相互促進,互相交融🧑🏻🍼。一方面👨🏿🎤,科技創新工作、各類科研項目的實施,很好鍛煉和培養了參與其中的教師們🛀🏻、學生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們、學生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又反過來快速推動了科技創新工作和各類項目的實施🦚。
我校由於團隊製的科研組織還未完善,科技創新和項目實施過程中單幹戶還占很大比例🌶。因此,我校通過“項目製”來培養人才的渠道不完備,亟需建立完善。而學生們進入高校教師科技創新和項目實施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校在“十三五”期間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交融體系建設。
第三部分當前機遇
當前國家正處於創新性國家建設重要時期,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從要素驅動更多轉變為創新驅動。高校理所當然是創新的主體✤🖐🏼,承載著重要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任務。面向“十三五”,我校面臨的當前的機遇是:
1、國家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重視高等院校創新能力提升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引導創新主體行為,指導全社會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國務院2013年1月製定了《“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對國家創新基礎設施、創新主體、創新人才隊伍和製度文化環境等方面進行了部署安排。規劃強調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重點完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平臺,整合高等院校優勢創新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跨學科交叉研究機構🎥、跨校研究中心建設5️⃣,增強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
國務院文件強調了高等學校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我校作為應用研究型大學,更是緊貼國家創新發展需求🖖🏼⚜️。國家和社會對創新型建設的需要👷♀️🅰️,是十三五期間提升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的最大機遇。
2、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要求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製高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重點任務🧖♂️。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相關文件是
1.2012.09.2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 2.2014.10.14🫴🏼🏌🏽♀️,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關於開展深化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 3.2014.10.28,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 4.2014.12.03,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的通知🪽; 5.2015.04,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征求意見稿); 6.2015.03.2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 |
我校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走在上海市高校的前列🧛🏽。學校成立“天美平台技術轉移中心”,已建立24家工作站😏,為提升我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2014年12月🧑🏼🍳,由我校控股的上海瑞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正式掛牌上市交易👨🦲,開創了我校下屬企業上市掛牌交易的先河,也創造了上海市教委系統下屬企業掛牌上市的歷史🎶。2015年十月,以無形資產入股的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工商核名🧑🏻🦽➡️。
面向十三五👌🏼,我校緊緊圍繞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這一國家戰略🏄🏼♀️,依托我校紮實的技術轉移體製建設基礎,進行引入風險投資民間資本等體製創新📅,一定可加速推動我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場轉變成生產力。因此🧙🏿♂️,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這一國家戰略,將是十三五期間提升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釋放我校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的重大戰略機遇。
3👮🏻♂️、國務院發布《中國製造2025》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對外公布了《中國製造2025》,分三步描繪了未來30年建設製造強國的宏偉藍圖和梯次推進路線圖,並對第一個十年的戰略任務和重點進行了具體部署💫。《中國製造2025》提出𓀘,“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我校是面向先進製造業的應用研究型高校,《中國製造2025》具體部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十個重點領域與我校重點發展領域也都有密切關系💭。《中國製造2025》將是我校十三五期間行業機遇。
4❔、教育部發布《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教育部發布《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指出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指導原則是:鼓勵創新,服務需求🧑🏼🚀😒,科教結合🎓,特色發展🔵。註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重點突出圍繞科學前沿和現實需求催生重大成果產出的導向,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製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導向,推進科教結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導向,鼓勵科技人員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
教育部發布的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是我校科技評價體製改革的政策保障🆖,是我校釋放科技創新活力的有力抓手。因此,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是十三五期間提升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的政策機遇。
5🟩、上海市一號課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上海市市委2015年的一號課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圍繞一號課題實施,上海市提出將率先推進現代大學製度改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充分發揮大學在集聚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上海各類機構有序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和研究計劃,提高大學、研究院所、企業等整個城市創新體系的國際化程度🧘🏿♀️。對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產業,如鋼鐵、造船等⬛️,要支持基礎科研和大學、科研機構研發𓀆,建設公共技術研發平臺;
根據我校目前的人才瓶頸,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必然要依靠國際一流人才的集聚、聯合國際一流機構開展協同創新研究等路徑實現。積極消化上海市布局的“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紅利政策,積極對接上海地方需求🚃,就可汲取到提升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營養。因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是我校對接上海需求中寶貴的地方機遇。
第四部分“十三五”方針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規劃編製的指導思想是:以“問題導向、改革引領、創新內涵、推動發展”為指導🐹,分析、研判學校當前科技工作發展瓶頸🎐、機遇與挑戰👷♀️,在實施《天美平台關於推進新一輪改革與發展的若幹意見》的基礎上🏫,科學構劃未來五年高等教育發展新常態下的提升科技核心競爭力發展目標、戰略和任務👷🏼♂️,為全面完成特色顯著的國內一流理工科大學建設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總體目標
對接國家需求,把握國際國內科技發展趨勢,圍繞學校百強大業目標,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協同創新,獲得一批高水平🦸🏿→、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顯著提高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
三、發展方針
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主動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圍繞國家戰略目標,積極開展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建設協同創新科技體製🐫,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實現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奠定基礎🧔🏻♂️。
四、建設目標
根據上述總體目標,科技核心競爭力的具體目標為:科技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建成國家級人才100名以上的高水平領軍人才團隊,到“十三五”期末,年度SCI檢索收錄科技論文達到600篇🎥,每年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數150項以上👾;科技成果獲獎爭取每年有穩步增長,到“十三五”末期🙆🏿♀️,年均省部級科技成果達15項以上🌳,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項以上🧑🏽✈️。推進產學研合作,通過科技成果轉化體製機製的完善,積極推動研發成果的轉化、孵化工作✮,每年科技成果轉化數量18項以上☝🏼,力爭形成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化成果。
具體指標是✉️:
科 學 研 究 | 新增國家級高水平科研基地(個) | 1-2 | 約束性 |
新增省部級科研基地(個) | 5 | 約束性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 | 300 | 約束性 | |
國家科學技術獎(項) | 1 | 約束性 | |
橫向科研經費年增長率(%) | 10 | 預期性 | |
年均省部級科技成果(項) | 15 | 預期性 | |
年度科技成果轉化數量(項) | 18 | 約束性 | |
年度SCI檢索收錄科技論文(篇) | 600 | 約束性 | |
年度授權發明專利數(項) | 150 | 約束性 |
第五部分“十三五”主要任務和措施
“十三五”期間👩🏽🎤,我校的科技工作主要任務是解決“十二五”期間束縛我校科技創新能力的瓶頸問題🥐,創新科技體製機製建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升我校科技核心競爭力。
一🕐、創新科技體製機製建設🛄,釋放創新活力
隨著國家科技體製改革的深化🦂,“十二五”期間要健全科技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保障科學研究、科技平臺💅🏼、科研組織的協調發展🫗,支持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高效運行。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並公布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鼓勵、規範和指導教師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明確管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職能部門和職責分工,建立科技成果使用♓️、處置管理製度,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製度📶,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規範流程和內部決策機製的建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報告製度,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動態備案”,定期匯總學校的科技成果情況、科技成果處置情況💬、收益分配情況和科技成果轉化後的報告。探索股權和分紅激勵辦法,最大程度釋放活力⛅️。鼓勵專利轉讓等各類知識服務活動👎🏼,每年科技成果轉化數量10項以上🕠。
建立針對不同類型學科的分類評價機製。引導和鼓勵學科特色發展,以理科、工科🖐🏼🚈、文科、藝術❗️🧕🏿、體育等分類,探索建立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主的科技創新分類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地評價各個學科發展階段,各種類型學科發展特征🦪,促進我校各類學科健康有序發展🤌🏿。
建立對科技成果的多元化評價體系🧞。針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多樣性,註重研究成果的多樣性,包括學術論文😣、專著🎟、譯著、學術工具書、藝術作品🏋🏿♀️、創意設計、發明專利、研究報告、咨詢報告、國家和行業標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等,推進並完善各個學科“代表性成果”及年度工作的評價機製,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
建立科技創新人員的分類考核體系。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決策咨詢、科學普及等各類人員,建立不同的評價考核體系🫷🏿。
健全科技管理製度。修訂科研管理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形成科學🎇、合理、嚴謹的科技創新管理政策體系,建成依法科研的政策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學院、項目組、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形成高效的基層科研運行體系。
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隊伍🏞。依托高峰高原學科實施,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隊伍🧓🏿🦆。多渠道多模式引進優秀學科人才🧪,主要包括編製內和編製外兩種渠道👩🔧,前者可包括新引進人員和校內招聘兩種模式,後者可包括合同製、雙聘製和兼職三種模式。所有人員統一簽訂《崗位工作協議書》🫰🏻,采用聘用合同管理模式。設立傑青優青培育專項,培養我校優秀科技工作者。
建設專職科技隊伍😆。建立專職科研崗和專職輔助崗的聘任體系。建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交融體系👩🏽🏭。通過科研項目實施🤫🤫,建立科技人員(含博士後)的項目聘用和培養製度。
三🛋、高峰高原學科建設
建設優勢和特色結合的高峰高原學科。依據《上海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優化布局規劃(2014-2020)》的規劃,大力推進學校學科優化和內涵發展,提高學校學科整體實力。建設優勢和特色結合的高峰高原學科,形成學校名片學科📇。爭取至2020年,我校2個高峰學科的若幹學科方向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培育若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團隊,4個高原學科的一級學科點進入國內前三名或前20%,有學科方向達到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
在優勢基礎上聚焦特色方向。設立“太赫茲科學技術與應用”、“新能源技術”等若幹“優勢學科特色培育高地”🃏,給予特區政策和資源支持。以聚焦和發展若幹特色方向👩🏻🏫,作為優勢學科特色培育高地的建設目標🤹🏽。
在特色領域上建立優勢學科🏊🏿♂️。設立“現代醫療器械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院”等若幹“特色學科優勢培育高地”🫢🍚,給予特區政策和資源支持。以匯聚人才、提升國際影響力、在國內外不斷得到認可作為特色學科優勢培育高地的建設目標。
四、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助推一流大學建設
對接行業,學科交叉,實現協同創新。對接國家“十三五”科技計劃,加強與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合作👱🏻♂️,聚焦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問題,形成一批優勢學科跨校研究團隊🏆,建設校級層面的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國內優勢力量,申報國家重大重點科技專項➞。力爭年度參與獲批國家科技計劃(自然基金除外)5項以上,橫向服務經費每年遞增10%🕵🏿♀️。逐步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在國家和地方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𓀓。
五💂🏻、對接國家、區域和行業發展需求,加強有組織科研
引領匯聚學科新的增長點🤌🏼🕺🏼,建設多學科交叉平臺。以基礎科學為基礎,以優勢特色學科為依托,大力推動交叉學科發展,不斷引領和匯聚學科新的增長點🙎🏿♀️,通過體製機製創新、匯聚人才等資源要素,加強校內外協同🤦🏻♂️,形成一批優勢特色的跨學科跨學校研究團隊🍀💩,建設成光電醫療器械等5-6個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推進科研組織新模式。
逐步建成有組織科研的製度保障體系。在各方資源的支持下,通過製度建設,推進有組織科研工作,逐步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創新培育模式與長效培育支持機製。對接國家需求🕦🧷,對接區域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加強或設立服務國家或區域發展重大需求培育專項等若幹科技創新引領專項,引領全校優勢力量🧓🏿,圍繞學校科技創新十三五目標和整體布局,有組織地協同攻關💚。
支撐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整合上理優勢科技創新力量🔪,聯合行業優勢企業,聯合國際著名科研機構,完善協同創新體系,建設高端能源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太赫茲技術創新研究院、醫療儀器設備協同創新中心等10個校級層面的協同創新中心,逐步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加強文科科研,建設文科科研基地。加強文科科研#️⃣,建設文科科研基地,通過多學科交叉和方向精準培育,建設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方向🧵🏊🏼♀️。設立人文社科培育專項📑,力爭“十三五”期間國家社科年度獲批數達到10項,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每年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1-2項,在電子商務領域🔹,成為國家或上海市智庫👷🏿♀️。加強建設“基於互聯網+的上海創新發展研究基地”🧑🎓,籌備建設“理論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等2-3個省部級人文社科基地。培育人文社科獎項🟰。每年爭取獲得省部級人文社科獎1-2項,並爭取獲得省部級人文社科一等獎。
加強知識產權和科技獲獎工作。引領和營造重視學術成就🙇、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氛圍,實現專利分級分類管理製度🍋🟩,提高授權專利的轉化率和轉讓率,促進知識產權的實施應用;圍繞國家和省市科技獎勵的申報要求和特點,針對學校重點發展學科領域🧆👥,開展成果的培育工作🤾🏼👰🏻♂️;科技成果獲獎爭取每年有穩步增長🧑🏻🔬,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取得突破⛩。
六🌵、對接國家國防需求🥞,加強軍工科研
維護和申請軍工證書。“十三五”期間,我校仍需進一步完善保密製度和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認證🪠,力爭獲得“武器裝備承製資格”。
擴大認證範圍🫧。“十三五”期間,在目前的飛機空調車空調系統和光學元器件的領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適用範圍🙋🏼,拓展我校承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協作配套任務的領域。
建設國防科研基地👰🏿。“十三五”期間,以國防科研基地建設為中心,出臺軍工科研項目校內培育計劃🂠,製定適合加快我校軍工科研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調動廣大教師參與軍工科研的積極性,創造軍工科研的良好氛圍🫷🏽,促進軍工科研的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和特色🐺🏄🏻♂️,與知名軍工企業集團建立聯合研究或產學研平臺。“十三五”期間,爭取軍工科研項目經費達到5000萬以上。
七、國際化戰略,引領前沿發展
以重點領域為突破口,建設國際聯合科研基地。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重大前沿學術問題,以光學工程🤵🏻♂️、系統科學等優勢重點領域為突破口,整合資源、集中優勢👲🏻,聯合國際優勢科研力量,建設國際聯合科研基地。通過基地建設,為加快造就學術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創造國際化平臺,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外部學術交流空間。
著眼於國際化戰略,以國際重點前沿關鍵技術研究為突破口🧅🙌🏼,建設“中加合作國際交通研究中心”、“上海LIGO國際聯合科研中心”、“中德先進製造技術聯合實驗室”🆔➔、“中德合作土木工程聯合研發中心”等6個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國際聯合科研基地。
八、以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的科學研究為牽引👰🏿♂️,打造高水平科研基地
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製造2025發展規劃等國家指導方針,為我校未來五年的發展提供了發展方向。對接國家需求,以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面向應用需求的技術研究為牽引🧎♀️🧑🏿🎤,打造我校高水平科研基地🧎🏻♂️。我校目前已擁有國家光學儀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工業過程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自動化研究院聯合共建)等兩個國家級科技平臺。十三五期間📳,以太赫茲應用需求的基礎研究,以微創醫療儀器設備的應用技術研究為牽引,我校力爭再獲得國家級高水平科研基地1個🧑🏻🤝🧑🏻,並將大力建設已有的“國家光學儀器質檢中心”🪇、“上海市動力工程多相流動與傳熱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微創醫療器械及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21個科研基地🏋️,繼續培育建設“製冷系統節能工程研究中心”🚴🏿♂️、“底泥汙染控製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等10個省部級特色科研基地💆🏿。
九🏹🙆🏻♀️、推進專業期刊建設🪄、持續提高期刊質量
建立期刊執行主編機製和高被引論文的獎勵機製,嚴格把控論文質量關,實施一系列具體措施(如追蹤熱點研究方向🦦、熱點文章優先發布、建議長文等)提高文章被引率。加強數字化建設工作👩✈️,組建各刊微信平臺,通過網站、微信🀄️、電子刊等多種形式擴大宣傳力度。主動約請編委、教授等優秀的作者撰稿、投稿🏊🏻♀️,積極參加相關專業學術會議💻。借鑒高水平理工科大學文科學報的辦報經驗🥊,適當調整欄目,擴大校外作者投稿比重🚣🏼♀️。
十、對接國內外主流大學排行榜🙅♂️,爭取進入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百強
第三方大學評價是反饋環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學校改進工作提供依據🖐🏼。因此⤴️,大學排名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
中國需要能夠沖擊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也需要能夠沖擊一流的專業鮮明的大學,還需要在服務地方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爭創一流的各類工程技術大學🏊🏽♀️。十三五期間,是學校大力發展的大好時機,爭取進入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的百強🏠,並能進入世界大學排名的行列。
具體措施:
(1)科研在已經產生重大成效的論文發表同時,抓好論文的被引🦃。特別是抓好ESI論文。爭取十三五期間有兩個學科進入ESI前1%。
(2)科技進步獎經過多年的培育,已獲有省部級獎👎🏼♈️,在獲得省部級一等獎的基礎上4️⃣,積極努力申報國家級獎👨🏼🎓。
(3)抓好軍工的第三個資質申報🧎➡️,服務國防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