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和任務,對高等院校的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加快天美平台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進程👇🏼,學校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上海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天美平台發展戰略規劃》,結合新形勢和學校實際,特修訂《天美平台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第一部分 “十五”發展回顧
一、“十五”期間學校改革與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人才培養體系日臻完善🧑🏿💻。“十五”期間🉑🤹🏿♂️,遵循穩步發展本科教育⛹🏿♂️,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的方針🫒,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漸趨合理。2005年本專科生規模為14578人,比2000年增長37.8%;研究生規模為2207人(含博士研究生200人),同比增長156%,其中博士生規模增長107%(“十五”期間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規模見圖1、圖2)。
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本科教育教學方面,組織實施了分層次教學改革👩🏼🏫;建立並實施了本科學生重選專業製度;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科學設計♎️、全面修訂培養方案🛡;不斷加快學校國際化辦學進程,積極發展與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與相應的教學管理機製。機械製造和電氣工程二個合作辦學專業通過德國工程學科專業認證機構的認證🧴,成為亞洲首個具有德國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製定一系列具體措施,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和質量保證體系🛺。2004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取得了優秀成績👨🏻🚒。 在研究生教育教學方面,大力改革研究生培養和管理製度,進一步完善導師遴選製度🤸🏿,保證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十五”期間👸🏻,學校各項工作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𓀛,不斷整合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基本形成了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一批重點學科,形成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學科結構體系🚴🏿♂️🚶🏻♀️➡️。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𓀓、“系統分析與集成”學科分
(三)科學研究開創新局面,科技產業繼續穩步發展
學校科學研究工作在“十五”期間保持了蓬勃的發展勢頭,科學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得到穩步提高,服務社會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十五”期間,我校共承擔包括“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44項🕢,科研總經費持續穩步增長,由2000年的3464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00萬元,增長3倍多👂🏼;學校獲得省(市)部級科研重大獎勵13項💙;公開出版著作360部、發表論文6063篇(其中SCI、EI、ISTP、SSCI、A&HCI五大國際檢索收錄論文448篇)🔆;申請專利259項,授權專利150項。 “十五”期間📋,校辦產業繼續依托學校科技優勢,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奮力開發新市場。近年來共有十多個項目榮獲國家、省(市)部級新產品獎或科技進步獎;學校附屬二廠研製的鐵軌路況測試儀填補了國內空白🕺🏽。
(四)師資力量進一步增強,隊伍結構明顯改善
“十五”期間🛳,學校充分發揮上海集聚人才的地域優勢,通過明確人才建設目標🙋🏽♀️,創新人才工作機製,集中有限資源,創造工作條件,實施人才工程,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使學校師資隊伍在數量上基本滿足辦學規模的要求,結構上更趨合理和優化🦸🏿♀️🟪。 教師隊伍穩步壯大。學校專任教師由862人增加到1055人,增長22.4%,基本解決了長期以來專任教師不足的矛盾🕴。 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人數結構趨於合理。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數從69人,增加到142人,增長106%,副高從216人增加到261人👩🏽🎓🩳,增長21%𓀅🫅🏻。教師學歷結構不斷優化👨🏿🎤。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從91人增加到168人,已占教師總數14.25%,比“十五”初期10.6%增加近5個百分點🧎🏻♂️➡️。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達60%以上。教師的學緣結構更趨合理🔙。通過從國內外重點高校引進人才、培養現有人才,使得具有校外(包括國外)學習🧚♂️、工作、進修經歷的教師已占教師總數80%。
(五)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十五”期間,學校辦學空間進一步擴大,學校占地面積凈增220畝;“十五”以來🦡,學校不斷加大對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已經完成和在建項目總建築面積達14萬平方米(軍工路🎀、復興路校區),總投資29561萬元🤶🏻。這些項目包括新增教學、實驗、實習用房、學生公寓👨🏿🍳🤾🏻♀️、學生食堂等🧔🏻♀️🤹🏼,使學校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學校固定資產總額2005年為6億元,固定資產年均增加9300萬元。作為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學校發展得到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十五”期間學校教育經費撥款年均增長13.9%。
“十五”期間,學校大力開展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共投入4055萬元,完成工程實訓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等六個實驗中心和多項實驗室設備建設項目🐿✊,生均實驗設備值近萬元;完成了擁有三層樓面共計
(六)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學校全面貫徹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舉辦黨支部書記學習班,加強對黨支部負責人的選拔培訓,通過製定學校《黨總支工作條例》和《黨支部工作條例》製度,規範黨支部組織生活製度😿,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重視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和發展工作🤾🏿,註重在青年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黨員隊伍不斷壯大👐🏻;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幹部的選拔、任用、培養和考核製度;積極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形成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建立大學生德育教育網站,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融合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以及學校管理的整個系統中。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育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深入開展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職業規劃教育🙇🏻♀️,不斷豐富和拓展文化體育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幫困助學、誌願服務等活動形式,校園文化富有特色🚾。“十五”期間👮🏿♂️,學校每年都開展“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活動🙎🏿♀️,創造了尊師重教、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我校先後被評為“上海市青年誌願者服務先進集體”、“上海市青年誌願者服務優秀集體”🧎➡️,青年誌願者工作涉及西部誌願服務✊🏼、對外服務活動、市級大型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及共建活動等眾多的活動。
“十五”期間學校一直保持“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
二、“十五”期間學校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與不足
要實現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我校目前還存在很多困難和不足,主要體現在🦹🏼♀️🏙:
——學科層次不高👩、發展不均衡。具有明顯優勢的學科不夠多,國家級重點學科和國家級工程研究基地還沒實現零的突破🕵🏿,省(市)部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
——辦學資源明顯不足。學校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辦學空間,完成新校區建設規劃尚需大量的資金投入🦚。隨著學校工作重心向“上水平,走內涵發展之路”轉移🦸🏿♂️,辦學經費緊張的局面還將持續。學校急需拓展辦學經費的渠道和來源,進一步整合和優化辦學資源配置,提升辦學效益。
——學校專業技術人才的社會競爭力亟待進一步增強➾。學校缺乏科技領軍人才及學科專業梯隊中的優秀學科帶頭人;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的能力薄弱,科研整體實力不強🤴🏻;高層次🦬、高水平科研成果較少🧚🏽♀️;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服務的能力及多方爭取辦學資源的能力均有待進一步提高✮🍙。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辦學模式與機製尚未健全🧏🏼♂️🟢,需要在科技創新方面尋找新的突破口🥊。
第二部分 “十一五”期間學校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與目標
“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發展自主創新的先進製造業,上海市“十一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些戰略的實施既對先進製造業研發和人才培養提出了十分緊迫的任務🕊,也為學校今後發展的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長期以來,學校積極依托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等優勢學科,致力於構築先進製造業科技研發和高端人才培養高地。在保持機械工程等傳統製造業品牌學科基礎上🥽,針對電子信息🍄、新型環保裝備、智能化測量和自動控製設備👨🏼🚒、生物醫藥等產業最新發展領域,發展了虛擬製造技術、低溫技術及低溫生物醫學技術、光通信及集成光電子技術等最新研究方向,主動適應國家和地區先進製造業優先發展戰略的需要。
我校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上海市,區域優勢十分明顯。上海市圍繞“四個率先”、“四個中心”的建設目標,註重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𓀍、全局性作用,提出到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上海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與任務,特別指出了“十一五”期間要完成天美平台校區建設。學校應充分利用地區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到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去,謀取更多的發展機會。
我校是國內最早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二十年來中外合作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與國際接軌的日漸成熟的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和一整套融合世界先進高等教育理念並具本土化教育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前👦,人民群眾對現代化、多樣化國際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使較早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的天美平台具有了一定的發展優勢。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內涵發展之路🫛❤️,堅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為本,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學科建設為龍頭、科學研究為支撐🙆🏼☹️、師資隊伍為保障,圍繞學校的發展目標🙌,堅持並發展特色,加快綜合性、研究型建設,推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實現新跨越🈺。
二、總體目標
在“十一五”發展中,學校要加強內涵建設👧🏻,著力提高學科核心競爭力,實現辦學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努力把天美平台辦成學科專業特色鮮明,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手段先進🤷♂️,教學質量優秀🩸🎤,辦學效益顯著🍕,校園環境優美,以工學為主,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有特色、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三🙇🏻♀️🥦、發展方針
——堅持“觀念興校,學術興校,管理興校”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和長三角地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後為”的方針,以社會經濟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人才;以工程應用管理為特色🐪,建設高水平大學✩;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和“人才強校”的人才發展戰略📚,按照“德育優先🧑🏻🦽➡️、團隊建設導向、培養與引進並重”的工作思路,通過建立優惠加激勵的引進人才政策🍨🪭、崗位績效收入分配製度,營造“鼓勵🤰、支持人才幹成事業”的教職工可持續發展環境。
—— 按照“扶需⏺、扶特🚵🏿♂️、扶強”原則,堅持“重點學科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優先發展🤦🏽♂️,傳統學科擇優發展”的學科發展戰略,根據市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調整學科結構,整合學科優勢,切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科研總量和水平。
——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發揚“海納百川,求實創新”的辦學傳統👱🏻,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教育結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型、應用型、管理型高素質人才,適應知識經濟和學習型社會的發展需求。
四、建設目標
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把天美平台建設成為高水平的上海市重點高校💌,為學校進入“211”建設學校行列奠定基礎。
(一)辦學規模❎、層次和結構
以本科教育為主,穩定本科教育規模🧑🔬🍤,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拓展多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和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教育;適度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規範並促進成人教育,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形成多層次、多規格👨🏿🎤、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十一五”期間,學校全日製在校生規模達到20000人💊,其中本科生15000人💇🏻、碩士研究生4500人、博士研究生500人;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達到3:1左右👩🏿🎨。
(二)學科與專業建設
培育和創建一流學科👙,使學科整體實力有大幅度提升😈。做強“動力🧑🏼🏭、能源與環境工程”☝🏼、“光學與電子信息工程”🥷🏿、“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群🤙🏼;加強“先進製造及裝備技術”特色學科群的建設;加快“醫學工程與食品安全”、“新媒體與出版印刷”創新學科群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學校建設1~2個學科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3個學科進入全國高校排名前5位之內👽,15個學科成為省(市)部級重點學科;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3個🚋,省(市)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5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5個。
新增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左右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0個左右碩士學位授權點(含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博士後流動站數量達到5個。
穩定本科辦學規模,在保持現有本科專業數基礎上🥃,優化、調整本科專業結構✦,達到工學50%、經濟學5%🚶🏻♀️➡️、管理學18%、理學12%🫳🏿、文學15%。建設5~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10個省(部)、市級特色專業。
(三)科學研究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力爭縱向科研經費突破4000萬元;省(市)部級項目經費翻一番,到“十一五”期末,實現年度科技經費突破2.8億元,五大檢索收錄科技論文年均400篇🥷,授權專利數每年平均120項;科技成果獲獎爭取每年有穩步增長,到“十一五”末期,每年科技成果獲獎達8~10項,力爭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推進產學研合作,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積極推動研發成果的轉化🙅🏿♂️、孵化工作👩🏻🦼🧝🏻,力爭形成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化成果。
(四)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新的突破🏄🏼♂️,建設一支具有8名院士(含雙聘)、15名行業公認並具有較大影響的重點學科帶頭人、60名左右二級學科和重點學科方向帶頭人為代表的傑出人才隊伍;形成500~600名教學科研中青年骨幹教師🙇♀️👷🏽♂️,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3個😝,市級優秀教學團隊5~8個,若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團隊和學術群體🚶🏻➡️。教師隊伍總數達到1500人左右🙅🏻♀️,師生比達到1:16→,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40%🙆🏼,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占45%~55%🤵🏽♀️,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占14%~16%🧔🏿♂️🧕🏼。
(五)國際合作與交流
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拓展合作交流領域,提升合作交流層次,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
繼續擴大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覆蓋到全校1/3以上本科專業、1/5以上本科學生,同時積極開展研究生的中外合作項目,創立我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品牌。
(六)辦學條件與校園文化建設
進一步改善校內基礎設施,加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 “十一五”期間,新增校區面積840畝🤬,達到總面積1645畝,新建校舍37萬平方米✏️。進一步深化財務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改革,多渠道籌集資金, “十一五”期末學校年事業收入力爭達到5.42億元😹♙,增長78%。
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求實創新、平等自由的氛圍,努力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第三部分 “十一五”期間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探索與構建具有學校鮮明特色的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學校人才培養定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本目標👨🦳🏣,實現以專業為條塊分隔的大一統培養方式向按專業大類教學及分層次多模塊培養的轉變👨🏼💼;實現以理論教學為主向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課外活動綜合的培養模式轉變;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向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健全並重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進一步完善分層次培養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學生在成才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增添培養計劃的多樣性,增加培養模式的選擇性,實行個性化教育;以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瞄準緊缺人才的培養,優化與調整專業結構;切實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比例由目前的24%提高到30%👫🏼🧖🏽♂️,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基地的投入和管理,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始終;充分利用社會、地區資源,建立、建設更多更好的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和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基地,把社會資源配置到學校中來🏛;開展以“第二專業”學習🙎🏿♂️、“跨校輔修專業”學習為標誌的拓展教育,力求培養更多的“交叉復合型”人才。
(二)進一步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在本科教育中,建立核心課程製度👮🏿,開展新一輪課程體系改革👩🦯➡️,實現學生的全課程模塊化選擇;加強課程建設,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十一五”期間🙋🏽♂️,按市級精品課程要求,建設100門核心課程👨🏽🎓;每年完成20~25門重點課程🦄、20門一般課程建設;評選校級精品課程30~50門,爭取獲得市級精品課程10~2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有所突破;大力加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形成互動式👨🏿🦲、分層次、重能力培養的公共基礎教學平臺;探索建立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多元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評估和保障體系。
建立以選課製和彈性學製為核心💐、以學習指導為輔助、以教學質量監控為保證👬🏼、以管理網絡化信息化平臺為支撐的學分製教學管理新模式;設立更多的學科🧝🏼♂️🫔、專業之間的“立交橋”,給學生提供專業、課程及實驗🧑🏿🚒、實踐和任課教師等更大的選擇空間;實行與學分製和彈性學製相適應的學籍管理製度,建立多級預警與學籍處理機製👳🏽♀️,實行免修👨🏿🚀、免聽、免考等各項製度💀。
(四)創立研究生教育新機製
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結合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大力開展研究生創新活動,建設研究生科技創新基地🙋🏻,構建我校研究生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解決好導師數量質量與研究生規模之間的不平衡,努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致力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優秀研究生生源👨🏽💻;完善選優和淘汰機製,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體系👨🏻✈️。按照研究生院的標準和要求🖖🏼,積極做好籌劃和準備工作。
(五)適度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規範並促進成人教育😼,大力發展繼續教育
“十五”期間🚣🏼,由於各種條件限製,我校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不大🚭,但培養的學生廣泛受到用人單位好評💆🏽♂️。為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需要,在 “十一五”期間,隨著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我校的高等職業教育將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適度發展,從現在的600人擴大到1500人👩🏽🦱。
“十一五”期間🍚,為推進終身教育的發展,我校將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成人教育與繼續教育,成人教育規模到“十一五”期末達到10000人🧞♀️,其中本科教育應占到整體的70%以上👾。並加大力度發展繼續教育,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多種行業的技術與管理培訓👨🏻🦰,以非常靈活與十分有效的方式服務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六)強化教書育人理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
建立倡導教書育人的理念,強化教師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觀念,營造尊教、尚教🤬、愛教、樂教的濃厚氛圍;以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帶動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於教學教研活動。建立並完善教學示範機製、教學工作評價與問責製、核心課
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體系;完善大學生第二課堂學分體系;營造人文環境📑,開展形式多樣並具有特色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活動。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學生的愛國、誠信👩🦼➡️🩰、責任等情操和協作、奉獻等意識。加強資助工作,提升資助育人效果。加強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藝術教育,培育學生健康優良的人格品質。
(八)加強招生與就業工作
科學製定招生計劃☂️;采取有效措施💱,穩定生源質量。加強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積極開拓就業市場,提高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
二🤽♀️、立足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構建充滿活力的學科體系
以“面向應用科學,發展理工特色”為引導,主動融入國家和上海的創新布局之中👍🏼,圍繞國家、地方發展戰略和需求♢,發揮自己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在學科建設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先為🙂,有所後為”的方針,努力提高學科核心競爭力,以爭取國家重點🍿、重大科研課題及推動成果產業化作為建設高水平學科的突破口🙇🏼,建立起“應用領先、基礎紮實、協調發展”充滿活力的學科體系🐔,開創學科建設的新局面。
(一)優化學科布局
依據2010年學校發展總體目標及學科發展目標,圍繞國家、地方發展戰略和需求🎾,特別是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和優化學校學科的整體布局🤽🏼♂️,努力培育學科與學位點新的生長點。大力發展重點學科👨🏻✈️,優先發展新興學科✯,擇優發展傳統學科。依托行業優勢🦉𓀅,註重學科交叉和錯位競爭,鼓勵產學研結合,形成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學科布局🥤。
1. 保持工科優勢和主體地位👨🏿🍼。動力工程、光學工程等學校優勢重點學科要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和關鍵技術,融入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體系🧡🪀,產生一批高水平、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保持國內領先地位,特色方向達到國際一流🖖🏽,力爭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機械、信息🤹🏻♀️、環境、材料類學科要抓住國家和地區振興裝備製造業、做大做強信息產業和重視節能環保技術開發的機遇,在與學校優勢特色學科交叉結合👩🍼,提供支撐並服務社會的同時做強自身🤦🏽,發展特色。
2. 加強理學和應用理學學科建設™️。做好該領域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和培養、學術環境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數學學科、物理學科要在學校各層次人才培養中🤱🏻,在為工科、管理、經濟等學科提供支持並交叉結合的同時,積累學科基礎👨🏽🦳,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與其他高校錯位發展,全力推進自身學科建設,力爭在“十一五”期間獲得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應用數學”和“光學”學科爭取申報增列為博士點👩🏽🍳。
3. 大力推進管理、經濟類學科和人文等學科發展。“十一五”期間👩💼,按照學科群建設思路🤌🏿,重點建設“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和“新媒體與出版印刷學科群”🦹🏻;外語學科、法學等人文社科學科在致力於本科生🐸、研究生基礎教學和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開展特色研究,爭取在學位點建設上有新發展🦩。
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上海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發展定位,學校在“十一五”發展中要打破行政壁壘,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與滲透,形成學科的綜合優勢,努力建設“動力、能源與環境工程學科群”、“光學與電子信息工程學科群”、“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先進製造與裝備技術學科群”、“醫學工程與食品安全學科群”、“新媒體與出版印刷學科群”六大學科群。
“動力、能源與環境工程學科群”涉及動力工程🖱、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能源與環境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學科領域。在“十一五”建設期間,學科群將以國家和上海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為指導👩🏽🚒,以新能源與節能減排技術為導向,重點發展先進清潔發電設備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建築節能技術🦹🏼。經過“十一五”建設🛸,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學科整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製冷與低溫工程力爭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部分研究方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資源環境⬜️、生態建築節能領域內具備承接重大項目的研發與設計能力,爭取在環境工程,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二級學科領域新增博士點1~2個。加強產學研合作♠︎,與國內外著名企業聯合,建立3~5個由企業支持的技術開發和學科研究基地👰🏼♂️。
“光學與電子信息工程學科群”涉及光學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控製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領域。經過“十一五”建設,學科群具有承擔國防🚉、科研、工業、生命科學各領域提出重大項目的設計和研製能力;光學工程學科爭取成為國家重點學科,現代光學系統重點實驗室爭取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爭取在光學、精密儀器及機械🦹🏻♀️、計算機應用技術👨🏽⚖️🖕、控製理論與技術二級學科領域新增2~3個博士點;光學工程總體學科水平達到國內先進🧛🏻♀️,部分方向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上海及全國的光學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發及人才培養基地👱🏻♂️。
“系統🟨🧎🏻♂️➡️、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群”涉及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學科領域。系統科學與管理技術是社會企業和工程系統的基礎👳🏿♂️🚵🏼,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和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和重要技術支撐⭐️。經過“十一五”建設,使系統科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成為在同行中確有優勢與特色的學科,使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成為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學科🤦🏽♀️,要爭取獲得國家高技術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地方上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和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要出版同行中高認可度的專著或取得有顯著社會經濟影響力的應用成果,爭取成為教育部重點學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本學科群中新增1個一級學科和2~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使本學科群總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部分學科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醫學工程與食品安全學科群”涉及醫療器械與生物醫學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學科領域。經過“十一五”建設,使該學科群成為特色顯著的全國一流學科👩🦽➡️。“醫療器械工程”、“醫療器械檢測”🪣、“食品安全檢測”學科領域爭取獲得2~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爭取成為博士點;以現有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為基本平臺🙍🏻,廣泛地與國內外相關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國內一流的醫療器械和食品安全監測綜合實驗室🤳🏼,逐步發展成為的孵化和集成中心👮🏼。
“新媒體與出版印刷學科群”涉及傳播學、傳媒管理、印刷光學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等學科領域👼🏽👇🏻。新媒體傳播與出版、印刷業是現代服務業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一五”建設,使該學科群成為特色顯著的全國一流學科。“新媒體與出版印刷”爭取成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數字傳播科學”和“現代印刷技術實驗中心”爭取成為教育部及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傳播學”學科積極爭取
(三)學科建設的機製與體製創新
遵循學科建設規律和科學研究規律🫢,建立有利於“產出實效🙍🏽♂️、獎優罰劣、滾動發展”的學科建設運行機製和管理體製👩🏿🔬。
1. 實現學科建設的三個突破:傳統學科向新興學科及交叉學科突破🏓;條塊分割向資源優化整合突破🧑🏿;優勢特色學科的重點突破🌂。
2. 突出學院在學科建設中的主戰場地位,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加強對學科和學科帶頭人的考核與評估。
3. 建立學科建設經費績效評價措施✍🏿,確保學科建設經費主要用於研究基地建設等方面🪳。
4. 引入市場機製,探索投資機製👨❤️👨、體製聯動一體的學科建設模式🧑🏽,營造有利於學科建設的環境與氛圍🏂🏻。
三、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全面提升科技水平
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大學)建設,堅持“以一流的科學研究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以一流的科學研究帶動一流學科成長”的學校科技工作理念,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擴大科研總量🪜👍🏻,全面提升科技水平。發揮學校產學研結合優勢🫑,積極開展基礎應用研究、國家戰略目標的高新技術研究、重大科技專項研究等,為實現學校發展的戰略目標奠定基礎🥶😰。
(一)面向原始創新👩🏻🔧,加強基礎研究
瞄準國家和上海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抓實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重點項目以及上海市重大科技專項等的申報立項,提高項目申報的中標率🧑🏻🤝🧑🏻;推進與企業的重大科技攻關合作↖️,積極參與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以大項目為紐帶組織團隊,在特色學科新方向產生重大突破,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力爭國家科研項目✌🏿、省(市)部級項目經費翻一番👨🏻🦳,年科技經費實現持續增長,到“十一五”期末,實現年度科技總經費突破2.8億元。
(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強應用研究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強橫向科研工作👳🏼。重點服務於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產品開發和技術提升,加強同大企業的合作,參與大工程的建設,爭取橫向科研在社會影響力🔕、經費總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推動研發成果的轉化🙋🏽、孵化工作🦢,力爭形成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化成果🤷🏻。
大力推進管理學科和人文社科的研究。構築新的研究平臺,瞄準國際學術前沿,以為解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或提供決策咨詢為最終目標🫁,力爭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產生一批有重大👈🏻、較大社會影響的成果🧜🏼♀️,在國家社會科學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上獲得新突破。
(三)推進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
加強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不斷增強我校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的能力。建設好現有國家、省(市)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爭取在優勢👨🎨、特色領域有新的增加。構建集學科建設、重大項目研究與產業開發、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完整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從根本上提升我校科技的核心競爭力。
(四)積極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
調整科研政策,結合學校實際,製定新的科研工作管理辦法🧒🏿,引導和激勵教師多承擔高水平的縱向科研、基礎和應用基礎科研項目⇢,產出更多的高水平、原創性的科研成果🤾🏻;建立科學的科研考核指標和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科技勞動成果🪡;加強科研基礎信息資源建設💗。
(五)推進科技產業健康發展🥺,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學校科技產業要成為科技成果持續有效轉化和實現產業化的平臺👉🏻🧑🏻🎨。充分發揮我校應用學科的優勢,加快形成產學研聯盟,加強與楊浦區以及大中型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快學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力爭形成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化成果🕳,創造具有學校特色的自主品牌👨🏿🌾,擴大社會影響💁🏿🙎♀️,為國家和上海市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
加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力度,力求將科技園建成先進製造業的科技引擎、創新企業的孵化基地🏏、創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實踐平臺。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
堅持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人才建設理念,落實自主培養和重點引進並重的原則,建立系統化🕵🏽♀️、層次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競爭平臺👱🏿♂️,形成能夠使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機製與環境。圍繞學校六大學科群建設,以“學科帶頭人+優秀創新學術團隊”的人才組織模式🤷,以提升學術創新能力和社會競爭影響力為重點,著力培養重點學科帶頭人🎂,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富有創新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一)完善引進人才政策,積極引進高素質師資人才
進一步解放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開放式的用人機製🏊🏻♀️,落實優惠加激勵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發展趨勢良好人才和對學科發展特需人才的鼓勵和支持,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校工作🍦,積極處理好學校資源利用和引進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切實使學校在人才引進方面的投入產生良好的效果。
(二)拓展人才培養資源,著力提升人才隊伍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以學科發展和學科建設為導向,匯聚和充分利用國家、上海和校內的各類資源♥️,采取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進行人才隊伍的培養和提高,切實使個人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方向相統一👬🏻👩🏽🦰,使資源利用獲得的成果和創造學科優勢相協調🧰,為增加新的學科點做貢獻。
1. 實施“滬江學者特聘教授計劃”🦄,利用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計劃”,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爭取在“十一五”期末,擁有15個具有國際性視野🐄🚶♂️➡️、國內領先▫️、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一級學科帶頭人,並將所在學科或創新團隊發展成為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科與團隊。
2. 實施“創新團隊計劃”,采用投入產出機製,建立若幹個創新科研團隊和創新教學團隊🤽🏽♂️🍗。通過創新團隊建設,為學校獲得國家、上海市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學科博士點及國家、上海市精品課程創造條件🕚。
3.實施“後備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利用“國家留學基金”🦕、“上海市高校師資出國留學基金”和學校的經費投入,每年選拔10名左右具有較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國際交流能力🐹、已經表現出良好發展趨勢和基礎的中青年教師,出國研修一年;實施青年骨幹教師計劃,每年選拔60人,利用教委發展基金♈️🤰、青年基金、學科建設經費、教學高地建設經費、國內訪問學者研修計劃等經費渠道進行資助培養👲;建設校院兩級“青年教師培訓平臺”,通過系列的培訓計劃,使青年教師盡快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成為學科建設和教學隊伍的後備力量🏃🏻♀️。
(三)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兩級管理製度改革,創造人才競爭發展的良好環境
積極推進和完善適合學校發展需要的校院兩級管理製度建設,樹立資源觀念和成本意識,以定編定崗作為管理工作的基礎,以崗位聘任為手段,以績效考核體系建設為保障,建立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的收入分配激勵機製,實現學校人才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促進學校師資水平的全面提升的環境和營造“鼓勵、支持人才幹成事業”的良好氛圍🧢。
1. 以“崇教厚德,為人師表”為準則✔️,以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強化師德教育,優化製度環境🤰,通過樹立典型表彰和獎勵模範,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範,不斷提高師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思想先進🗃、品德高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堅持在教書育人🏃♂️➡️🦧、創新實踐中發現、培育和凝聚人才。結合各學科教師不同崗位和專業的特點🛍,提出具體師德要求,防止形式主義,務求師德建設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強化學術規範管理🤹🏽♂️,建立學術能力和誠信評價體系👩🏿💼。建立教師個人學術能力和誠信檔案👰🏽♂️,將學術誠信與學術成果等共同作為取得高校教師資格🙍🏼♀️、晉升與獎勵的基本依據,通過製度約束和引導教師自覺抵製各種學術腐敗📇。
2. 堅持以人事製度改革促進學校發展,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實現全面的崗位聘任製,實現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不斷增強廣大教師的崗位聘任意識和履行崗位職責的意識。建立和完善學校兩級管理體製下的教師業績科學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引進人才質量的預評估機製,青年教師跟蹤評價機製。
3. 建立和完善管理崗位流動機製和崗位晉升(級)評價體系👲🏼🍜,簡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結合崗位設置與管理製度的實施,明確各類專業技術崗位的崗位職責🩱👩🏻🦽➡️,考核要求和晉級標準,建立科學合理的崗位晉級評價體系👿。建立校內崗位流動機製。
五、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學校國際化進程
加快學校國際化進程,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拓展合作交流領域🫷🏻,提升合作交流層次👏🏼💲,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
(一)國際學術交流、科研合作與學生聯合培養
鼓勵學院與國(境)外相關的知名大學或學院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聘請高水平的國(境)外專家來校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支持教學科研人員赴國(境)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合作研究或進修學習🎢🤷🏽♂️,“十一五”期間🚾💁🏼,力爭每年平均交流項目10項;依托學院或學科,有計劃地主辦、承辦和合辦在學科領域中有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平均每年15次;鼓勵各學院開展學生交流項目,計劃選送500名學生作為交換生出國進修和實習。
(二)開展高質量🤵🏼♀️、多模式、特色鮮明的中外合作辦學
擴大與國際知名大學建立良好與緊密的校際關系,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國際教育交流項目,增加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科和專業,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層次,共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質量本科生、研究生👰🏽♂️。
發展多模式中外合作辦學,在前期本科聯合培養和碩士聯合培養等六種學製模式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工程型、應用型、管理型人才培養模式,走人才培養內涵發展之路➜,創立我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品牌。
“十一五”期間,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抓住機遇,爭取與世界知名大學在上海浦東創辦一所獨立法人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
(三)發展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教育
緊緊抓住上海市大力發展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教育戰略的良好機遇🐦,“十一五”期間🚵🏽♀️,學校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招生規模(包括長短期生)達到每年1000人規模👋。
六、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一)校園規劃與主要建設任務
我校在校園基礎設施及辦學條件方面落後於上海市同類高等院校⛳️,學校將著力解決製約學校發展的“瓶頸”因素♥️,抓住高校布局結構調整與校區拓展的有利機遇,在“十一五”期間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大學校區,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新校區建設規劃用地。至2010年🪖,劃入上海水產大學校區(164畝);征用電纜廠(400畝),毛麻機械廠🥒、油脂廠和民宅等(126畝)🙆🏼,征用電工機械廠、建工集團150畝🧑🏿⚖️。學校占地總面積將達到1645畝🧑🏿🎓,實現生均占地面積54.86平方米。
2. 主要規劃建設項目及規模。進一步明確各校區功能定位;完成20萬平方米教學用房🤜🏻、實驗用房🌩、行政用房🚴🏽♂️;約8萬平方米學生宿舍🤦;學生服務中心、交流中心等約6萬平方米,體育和後勤用房約3萬平方米,建設總面積37萬平方米的工作任務。
(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2. 文獻資源保障系統建設。科學合理地豐富和調整文獻資源結構🫷🏼,到“十一五”期末校圖書館圖書總量增加到160萬冊;加強電子文獻資源建設,特別是外文期刊數據庫建設,積極參加高教系統和上海市圖書館系統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進一步完善計算機網絡和自動化管理系統建設👀,”十一五”期間,實現軍工路🔴、南匯和復興路三校區聯網🎂,電子數據庫容量擴大到25T;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提供高質量的文獻咨詢服務,為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提供可靠的文獻保障🌑。
3. 校園信息化建設🚊⛹🏻♂️。通過改造和擴容建立起具有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完整統一的校園信息網👸🏻,校園主幹網速度達萬兆🪑👩🔧,覆蓋信息點數達到 10000個🥻。
大力開展網絡應用建設, 將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角色及學校相關組織與校園計算機網絡系統有機聯系在一起🤚🏼,以統一身份認證、綜合信息門戶的方式提供集成化、共享型👱🏿🍗、開放型的數字教育教學環境。基本完成基於共享數據平臺的教務💂🏻♀️、科研👬、學生、人事、資源管理等相關服務的建設,建立校園網絡及其應用系統安全體系,建立校園“一卡通”系統🧑🏼🍳,基本實現資源到活動關鍵信息的數字化傳遞和服務,初步創建數字化大學👮♀️👩🏽🦰。
(三)資金保障體系建設
建立財政撥款、學校和學院自籌的多方位籌資體系💁🏼♀️。努力增加財政撥款;充分發揮學校科技優勢,爭取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積極爭取國內外校友等社會力量對學校的資助👦🏿。力爭“十一五”學校總收入比“十五”翻一番🧎♂️➡️,為學校建設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七👨🏿🚒、堅持管理創新,建設現代大學管理製度
加快現代大學製度建設🏊🏿♂️。在學校“十一五”建設中🥷,按照“觀念興校,學術興校🙋🏻👩👧,管理興校”的發展理念,改革學校管理,依法治校、民主辦學👩🏼🏫。
(一)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
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提高依法辦學❎、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配合的工作運行機製,不斷增強領導班子的團結和活力🟤,提高領導集體議事和決策的科學性。認真貫徹執行民主集中製,嚴格執行重大決策、重要幹部任免獎懲、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事項集體決策製度🧗🏻♂️。積極推進天美平台、校務公開、院(系)務公開,完善各類工作製度🏝。
(二)加快民主辦學進程
加快民主辦學進程,進一步實行校務公開🐒🚚,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的作用🤷🏼♀️🤷🏿♀️。充分發揮教代會和工、青、婦等群眾團體的作用,增強教職工對實現辦學目標的責任感👮🏿,推進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加強學校的宏觀決策調控🎅🏿🤶🏻,強化目標管理🟦,建立層次清晰🧜🏼♂️、科學規範😳、信息處理高效、溝通渠道暢通的管理體系🧝🏿♀️。
科學界定學校和學院的管理職能,積極探索學院辦學的新模式,逐步賦予學院人🆑、財、物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監督機製🚣🏿;調整和完善學院結構和布局👊🏽,進行跨學院⛔️👩🏿🎤、跨單位的交叉滲透🔓,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增強重大科研攻關和爭取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
(四)深化人事製度和分配製度改革
以國家推進事業單位人事製度改革為契機⛏🚕,建立以編製管理為要素的自我約束👳♀️、自我調控機製🧖🏿♀️。建立以崗位聘用合同製為主要內容的競爭上崗機製和以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為特征的人才合理流動機製,強化績效考核措施,建立合同到期的正常退出機製。把好首聘、續聘、晉升聘任💂🏽、延聘的質量關🫂,通過建立規範有序的人員流動和退出機製🍱,構建核心教師隊伍,逐步形成骨幹穩定、合理流動、充滿活力的用人製度新局面。建立以崗位績效工資製度建設為基礎👩🏻🍼,堅持分配製度改革🎊,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機製,建立體現學校特點的崗位績效工資的正常調整機製,使工作人員收入與學校發展水平相適應。
(五)提高管理隊伍業務水平🏃🏻➡️,完善隊伍素質結構
按照現代大學建設要求和崗位設置管理的規定,加強管理隊伍建設;製定分期、分批的業務培養計劃,采取多途徑👆💗、多形式的培訓,進一步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轉變工作作風,適應校院兩級管理的建設需要♘🛑;通過引進改善管理人員隊伍的素質結構;實行管理人員崗位績效考核🏊🏿♂️。
(六)加強財務和後勤改革
進一步加強預算管理☘️;建立二級管理財務製度和辦法;進一步完善內部控製製度,加強會計監督作用😍,不斷提高學校財務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後勤社會化改革👨🚒,開放校內市場🤳🏼,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後勤服務ℹ️;加大節能管理🙎♂️🌈,建設環境優美、環保節能型校園🚦🚳。
八、加強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一)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和中央、市委、市科教黨委關於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有關文件精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增強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完善黨內情況通報製度、情況反映製度和重大決策征求意見製度🙎🏽♂️,逐步推進黨務公開,增加基層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的思想政治理論建設,提高理論、思想與政策水平,堅持校院兩級中心組的學習製度⏯。切實做好在教師特別是高職稱教師及優秀大學生當中的黨員發展工作。
(二)加強幹部隊伍建設
認真貫徹《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原則,不斷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製。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通過黨校培訓、掛職鍛煉、輪崗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培養🧑🏽💼,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能力強✦、廉潔勤政、熟悉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創新精神的幹部隊伍。到“十一五”期末,我校中層幹部平均年齡有明顯下降👲🏽。
(三)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加大上理工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力度🧜♀️,凝練校園文化的內涵🤦🏿♀️,把學校百年積澱的人文精神作為和諧校園建設的根基🏆,遵循“信義勤愛,思學誌遠”校訓,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求實創新👮🏻♀️、平等自由的氛圍🧘🏼♂️,努力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發揮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實現教風學風👳、精神風貌、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環境建設為主要標誌的校園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繼續保持“上海市文明單位(和諧校園)”的稱號。